对竞技体校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

时间:2022-10-05 05:27:05

对竞技体校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心理训练已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许多激烈的比赛当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往往都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本文对竞体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进行解分析,提出赛前模拟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表象控制训练、放松训练、培养自信心训练的五种心理训练方法,并在训练应用方面提出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乒乓球 乒乓球 运动员 心理训练

一、竞技体校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在比赛中的不良心态表现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竞技体校乒乓球运动员的注意力已经有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尤其对独特、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倍感兴趣,但同时他们也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对比赛很感兴趣但又易于冲动,常因一分、一局或一场比赛的胜负大喜大悲。一些运动员在比赛或平时训练中发挥不稳定,本应发挥出更好的水平,却由于心理素质较差,成绩不理想,这都与其心理素质较差有着必然联系。同时,很多运动员也都认为自己心理素质一般。许多运动员在关键性的比赛中,不能排除外界多种干扰,以致出现紧张、胆怯、头脑短暂性空白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影响了技术、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运动员在通级比赛或其他大型比赛中通常出现过度兴奋、过分紧张、淡漠、盲目自信四种不良心理状态。

二、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一)比赛前对各种状况进行模拟训练

赛前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加比赛作好适应性准备。比赛时,运动员身心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心理过程变化激烈,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这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调控。

(二)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目标,不受外界干扰

注意力的调节能力是运动员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这种能力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后天进行系统的有意识训练培养有关。应在此方面多加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对被注意对象的方方面面进行即时的综合分析并迅速做出应对的能力,使运动员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真实水平。

(三)放松训练法

紧张情绪是指情绪的紧张度超过了运动技术活动的需要,产生的阻碍作用状态。在乒乓球这种精细运动中,手上的感觉很微妙,又要求运动员在瞬时做出迅速反应,因此,由于紧张情绪造成的失误是很多的,所以运动员更要知道如何运用放松来缓解紧张情绪。放松训练是心理技能训练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语言暗示(他人或自我暗示),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被训练者的肌肉放松,从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的控制支配能力的训练方法。

三、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预防为主并调控为先

心理训练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采用各种方法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去治疗和调控。可以通过全面的测试,尽早的发现问题,事先教会其心理调节和控制方法,以免问题严重化。

(二)心理训练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心理训练应以个别运动员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为依据,根据比赛的性质、任务、对手情况、运动员本身所担负的任务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考虑开发每个运动员的心理潜能,弥补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根据个体特点促进心理的均衡发展。

(三)心理训练要坚持长期与系统训练

优秀运动员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是与技战术训练一样,必须经过长期而系统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效力。所以教练员必须要有较长时间的训练计划,根据不同的训练时期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确定不同的训练任务、内容和方法,进行有侧重的训练,且被训练者也要有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四)运动员要积极主动、自觉配合

心理训练的主要手段要由运动员自己掌握实施,心理工作者、教练员主要是从旁诱导,如果运动员不相信心理训练的原理或对心理训练持怀疑、观望甚至否定的态度,即使被迫接受心理训练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运动员必须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与训练者密切主动配合,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五)注重教练员自身情况

教练员的一言一行对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同时,教练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避免急躁、盲目、草率和粗暴等不良心理的影响,不断完善科学训练过程。一个优秀的乒乓球教练员,要有遇事不乱,处事不惊的优秀品质,以自己的沉着稳定来影响运动员的情绪,这是对运动员情绪最好的调节方法。

四、结论

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在训练中要注意正确宣传与引导,对心理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心理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不能要求过急,应让运动员了解到心理训练长远的意义,要能够长期坚持进行训练,提高学其对心理训练的认识,避免急于求成的错误理解。

参考文献:

[1] 孙延林.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12-14.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张小玲.现行乒乓球赛制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38-39,82.

上一篇:我国东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新常态下的银行宣传和声誉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