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设计

时间:2022-10-05 04:51:15

浅析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设计

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已由参量式变革转化为结构式变革,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设计已不能单纯从收支模式上去考虑,更多的应该考虑其与企业年金的衔接性和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撑力。本文从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模式的选择、对养老金的补给效用,以及与企业年金对比后的特性三个方面入手,初步分析了职业年金的制度模式选择,简单测算了职业年金在养老金替代率中的补给效用,概要性地提出了职业年金在制度设计中的三大特性,即强制性、公益性及可持续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 职业年金 设计

2015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2015〕18 号),正式将职业年金定义为机关事业单位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已由参量式变革转化为结构式变革,职业年金的设计已不能单纯从收支模式上去考虑,更多的应该关注养老金改革对制度的可持续性、充足性和公平性的影响,分析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衔接性,以及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撑力。

一、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模式的选择

(一)筹资模式的选择

筹资模式一般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当一个国家未达到老龄化之前,基金的缴费人口大于给付人口,基金收支可以在当期实现平衡,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可以考虑选择现收现付模式。我国自2000年就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近十几年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人口红利早已退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舞台,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数量及养老金总额均在增加,如果采用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将导致我国养老基金出现更大的资金缺口,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阶段基金积累制是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筹资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给付模式的选择

职业年金的给付模式一般分为缴费确定型和待遇确定型。2015年,央行5次降息,存款利率已经很低,且仍处于降息通道,银行存款利率将很难高于基金投资的一般收益率,而如果采用缴费确定型的制度模式,职业年金的积累额可以进行投资和运营,以期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而待遇确定型职业年金,人口因素影响较大,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很难维持在缴费时的约定水平。因此,缴费确定型职业年金能够更好地给予职工退休后的保障。

(三)投资模式的选择

职业年金的投资和运营可以参照企业年金,可以选择中长期国债等风险系数较低、收益率也较低的投资方式,也可以选择股票和企业债等风险系数较高、收益率也较高的投资方式。其中,收益率较高的投资方式较难控制,金融危机等市场变动一旦发生,将会使职业年金资产价值大幅度下降。因此,职业年金需采取分散化及多样化投资方式以规避这类风险,以中长期国债等稳健型投资方式为主。以企业债及股票等风险性较大的投资方式为辅,以期实现职业年金的保值和增值,对未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监管模式的选择

职业年金的监管模式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事业单位主导型,即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和监管职业年金投资方案的指定和基金运营,没有严格的法律强制约束,强调“以攻为主”;另一种是政府主导型,指事业单位职业年基金投资运营由政府直接参与和监督,制定较为明确的投资类型的法律限制和相关运营规定,一般需参照最低的收益标准,强调“以守为主”。现阶段,我国在职业年金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发展,经济大环境也在相对稳定期。因此,我国职业年金应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监管模式。

二、职业年金对养老金的补给效用

企业养老金的替代率一般在60%左右,在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将纳入社会统筹与企业养老金水平接近,同原来90%左右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相差较大[1]。因此,在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下,为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和统一养老保险体系的建成,职业年金应在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中发挥重要的补给效用。企业年金要求企业和职工按1:1的缴费比例缴费,假设事业单位也按照这种原则缴费,缴费率设定在4%~6%之间,总的缴费率将达到8%~12%,通过替代率的换算公式及相关参数设定,对职业年金在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补给效用进行试探性的测算。

测算公式:

由测算结果可知,职业年金替代率随着工资增长率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缴费率的增大而增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9.7%和11.2%。如果参照现行事业单位按单位平均工资的8%缴费,职工按个人工资的4%缴费,假设不考虑两者缴费基数之间的差异,总缴费率为12%。那么,在工资增长率为4%到10%的区间中,职业年金替代率平均为26.2%。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将极大地提高职工在退休后总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使总值超过75%,其中职业年金的补给度超过30%,职业年金将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发挥重要补给效用。

三、职业年金在制度设计中的特殊性

第一,强制性。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不同,其覆盖面将涉及所有的事业单位,也没有自愿缴费的可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由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强制实行,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相关缴费原则和比例按时、足额缴纳费用,不得中途退出,其缴费基数和比例也不能随意更改。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实时调整年金计划,对缴费基数和比例也具有变更和调整的权力。因此,事业单位在职业年金制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刚性特征,参数设置起点不易过高。

第二,公益性。事业单位一般分为三类,分别是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有可能统一转化为机关单位,而从事经营活动类事业单位有可能转化为企业。因此,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设计因重点考虑公益性事业单位,特别是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单位因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不能完全参照企业年金的分配方案,按照工龄长短、产出大小等定量评价方式作为职业年金的缴费依据,可以尝试性的将同一单位不同工作类别岗位的公益性程度进行划分,特别是具有危险性、保密性的工作岗位,应适度提高其职业年金待遇,有利于事业单位一些特殊岗位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此,在职业年金制度设计时,考虑其公益性,适当调整不同岗位的职业年金待遇,将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策略提供重要保障。

第三,可持续性。职业年金制度建立以后,事业单位将和企业一致,在基本养老保险部分逐步实行社会统筹,因此,养老保险的第一支柱将成为普惠性的福利制度。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职业年金的建立有利于平衡这种差异,进一步保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因此,职业年金的制度设计,不仅要考虑缴费基数和参数的合理设置,也要综合考虑与企业年金的衔接,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成为我国多支柱、可持续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是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公平与效率共存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年金制度的正式公布步履艰难,也面临着新旧体制衔接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新养老保险体制短期内无法完善等挑战。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年金计划和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已经为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设计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需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其区别于企业的特殊性,逐步发展和完善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职业年金制度。

参考文献:

[1] 牛海,侯亚群. 我国职业年金发展与政府税惠政策选择――兼论“阶梯TEE”税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31-36.

[2] 张新敬,宋世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水平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8(3):91-93.

上一篇:领导―成员交换对中层管理者360度绩效评估的影... 下一篇:民营银行经营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