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争端

时间:2022-10-05 04:37:18

韩国国民普遍对中国的崛起心态十分复杂,既想分享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红利,又担心中国的高速发展会抢夺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许多疑问,始终困扰着关注上汽双龙的记者们,更确切的是,许多看好上汽这场并购的媒体记者,总是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因素来阻碍这个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生命的成长,让一贯以并购见长的上汽显得无奈?当记者细察这些原因时,也感到是满头雾水。

在多次劳工运动中,“技术外泄”都成为一根导火线,它让上汽的每一次技术协同的努力,或者说共同开发的尝试,都被扣上了最不友好的帽子,而被迫放慢脚步,甚至停顿下来。

在“玉碎罢工”之前。2006年6月,韩国市民团体曾向法院针对双龙公司的“技术泄密”,经过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的调查,最后法院的判决结果是“无嫌疑”,“技术泄密”也成为“玉碎罢工”中工会煽动情绪时最有力的幌子。

而当双龙形势慢慢好转时,2008年3月4日,《韩国日报》刊登文章,怀疑上汽将双龙汽车公司的技术转移到中国,3月5日又有8家中小媒体进行了转载。报道登出后,对双龙造成较大的影响。但一些知情人分析,从时间上看,该报道于3月4日,双龙刚刚新车Chairman W,不排除竞争对手蓄谋策划恶意攻击,以达到诋毁新车上市效应得目的。从内容看,报道内容与以往出现过的内容基本相似,没有什么新意和有力证据。

更严重的诽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2008年7月4日,韩国首尔地区检察院对双龙平泽工厂进行突击搜查,扣留了部分人员的电脑和个人记事薄,并极不负责任地向媒体公布了这次搜查过程,使“技术流出事件”骤然成为当时韩国媒体最关注的事件。之后的6个月中,检察院先后对双龙公司12名相关人员(中方一名、韩方11名)进行了37次的传唤、盘问(有员工接受了11次的高强度传唤调查)。有10名高管被限制出境,至今仍有4名高管(中方1人、韩方3人)被限制出境。由于双龙新产品开发的部分高端内容需在欧洲进行,长时间无法出境严重影响了新产品的开发进程,一些中方高层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连回中国探望病重家人的权利也被剥夺,而韩国有关方面至今未给出结论或者解决该问题的时间表。

“技术泄露”的说法无奇不有,不仅牵扯到双龙现有的SUV技术,也牵扯到面向未来的混合动力技术。去年下半年以来,所谓“泄露混合动力技术给上汽”的谣言四起,可实际上,上汽开发的是汽油混合动力技术,双龙开发的是柴油混合动力技术,两种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上汽和双龙在混合动力控制系统方面使用的是同一家供应商――欧洲的FEV公司,三方的技术人员仅仅在产品设计概念方面进行了交流而已,根本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开发内容。从产品开发的过程来讲,成熟技术的标志是有量产的产品上市,双龙受开发资金的制约没有持续进行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更谈不上拥有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成熟技术,

这些事件发生后,双龙公司立即发表严正声明,坚决否定了所谓的“技术流出”。双龙中方管理人员向中国驻韩使馆汇报。作为双龙大股东的上汽集团也在第一时间、发表了相关声明的同时,立即向上海市政府有关方面作了汇报,并通过市政府向外交部和商务部作了汇报。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与韩国外交通商部、知识经济部数次进行了严正交涉,两国的高层领导也对此事高度关注。上海市政府向韩国驻上海领事馆表明上海市政府的立场,希望韩方能严肃对待此事,尽快公平、公正、透明地解决好此事。

上汽集团还专门派出2位副总裁带队的团队专程赴韩国约见韩国外交通商部和知识经济部的主要官员,再次表明上汽对此事的严重关注和此事可能对双龙发展造成的极大伤害与严重后果。被工会和韩国媒体恶意炒作的“技术流出”事件,由于韩国检察院的介入并迟迟未有定论,给双龙股东上汽股份和双龙公司已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然而,这些努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不信任的心理作祟下,双龙的新品开发受到很大影响,原本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始终得不到发挥。

凭心而论,作为中国汽车领头羊的上汽,难道技术真的落后双龙10年、20年么,需要不择手段地盗取技术吗?无疑,稍稍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人会知道,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在合资20多年之后,已经有了不错的技术积累。

在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上海大众汽车技术中心等等,都有着较为雄厚的实力,特别是在整车设计、车型改造等多个方面,帕萨特领驭、新途安、新POLO以及通用别克当年君威、别克陆尊等改款的成功,都显示上海汽车的设计水平上并不弱,包括德国大众等“顽固派”和“高傲派”,在最近3年来都开始信任中国的设计水平,放手让上海大众进行车型开发而不加以太多干涉,因此,说上汽的技术比双龙弱,似乎无从谈起。当然,两者的技术是具有互补性的,双龙擅长SUV,上汽在轿车领域见长,双方的技术融合是可以产生协同效果的,但要融合,就少不了共同探讨技术问题,如果每一次探讨,每一次分析,都要背上防止技术外流的压力,又如何开展工作呢?协同效应又如何发挥呢?

其实,步入21世纪的全球汽车工业技术日新月异,双龙,作为韩国第五大汽车制造商,它的SUV技术已落后于一些国际巨头,惟一见长的柴油车技术也在最近几年消耗中优势殆尽,如果不再通过多种方式迎头赶上,更将错过宝贵的市场机会,特别像中国这类高速成长的市场机会。

可这一点,似乎始终在韩国并没有达成共识。

奇怪的是,2002年通用汽车并购大宇之后,完全利用了大宇在中小型车型上的品种和技术,并把诸多车型进行改造后引入中国市场,取得巨大的成功,从本质上看,这与上汽利用双龙技术在中国生产SUV的过程是一个模式,但为何通用汽车就能购顺利实现,上汽就会激起如此困难呢?熟悉韩国的专家都普遍认为,这其中可能存在通用汽车更妥善和成熟地处理技术外流问题,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被美国通用并购,韩国企业和民众心服口服;被中国企业并购,却很难想通。

说得更简单一点,如果是美国企业购并双龙,就不会让韩国人担心技术外流,因为他们相信美国人的技术更先进,但中国企业恰恰相反。

上汽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大环境看,随着韩国在全球国家竞争力排名的不断下滑,韩国国民普遍表示担忧,特别是对中国的崛起,心态十分复杂:既想分享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红利,又担心中国的高速发展会抢夺韩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韩国工会包括双龙工会,更利用国民这种心态,向外来投资者,特别是上汽施加压力,以索取他们在双龙公司的利益。

一些学者也认为,韩国政府出于政治因素考虑,对中国的指责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对所谓技术流出事件睁一眼闭一眼,从不作正面引导,造成对于中国企业技术流出的指控更多了。

直至今年1月,上汽无奈之下放弃控制权,让双龙开始进入“回生程序”后,韩国媒体还是更多将矛头对准中国企业,认为上汽“吸取技术后退出”是“过河拆桥”。双龙工会也认为上汽是在吸取技术后“金蝉脱壳”,可稍有常识的人也可以算一算,上汽从最初5亿美元没有购买股份到之后的注资,整个投入早已超过50亿元人民币,难道这么大的花费后,上汽仅仅是就是为了获取一些技术图纸吗?

其实,始终以技术外流为幌子来阻扰深层次的整合的做法,在韩国之内也有着不同的看法,随着双龙日益陷入危机,一些媒体也开始反省韩国人本身的高傲情结。

2009年1月20日的韩国《中央日报》上有这样一篇报道:

2005年上海汽车收购双龙汽车是看中了技术,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问题的核心就是,是不是以合理的技术转让费得到技术。到现在为止关于技术流出仅仅停留在“主张和据说”而已。

汽车不像半导体和导弹那样,属于高科技产品。新车设计图和技术,只要在市场上出一些费用就可以买得到,高科技配件只要把配件公司整体买下来就可以了。谁都可以做,但在“做得既便宜又好”上决出优劣,就在这方面有难度,所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涉足汽车行业,也就是说中间环节技术上的空白让人无法涉足。

有人主张,上海汽车通过双龙汽车公司内网将双龙汽车技术整体转移走,但是假设上海汽车买到奔驰设计图就能造出奔驰车吗?设计图里的核心就是相应企业的经验。如果经验没有被传授的话,那仅仅是设计图而已。如果双龙汽车负责新车开发的数十名工程师整体转移到上海汽车的话,那就是确实无疑的技术流出。奇瑞之所以能够造出仿造MATIZ的“QQ”得益于挖走了大宇汽车核心开发人员。据说,现在在中国很容易就能弄得到老款韩国车设计图。

是啊,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取双龙的技术图纸,何必耗费5年时间,花费超过50亿元人民币呢?或许在最开始进行单一的技术合作,就能够达到目的,何苦如此麻烦!

上一篇:政策调整应尊重百姓感受 下一篇:一次前途未卜的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