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琐议

时间:2022-10-05 03:07:00

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琐议

创新潜能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创新潜能的开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如何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动机

兴趣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为促进中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以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从而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压强这一节时,我拿出一个图钉发问,“按图钉时,总是按钉帽,你为什么不用大拇指对着钉尖往墙上按?到田野里劳动,为什么不能穿高跟鞋?”在讲比热时,我举了炎热的夏天太阳底下的河水不太烫人,当赤脚站在水泥板或铁板上你有什么感觉呢?实践表明,列举有趣的实际事例讲课,学生感到亲切、易懂,学习兴趣浓厚,不但能唤起他们对有关感受性材料的回忆,而且唤起他们的好奇,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去积极理解所学的知识和规律,而且对培养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也是十分有益的。绝对不能以一句敷衍“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堵住学生的求知欲。

二、丰富想象,开发创新源泉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想象可以使学生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经过整理加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体验性”,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自我想象空间。一方面,要从多渠道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依赖于学生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开阔他们探究和想象的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情感“复印”教材,构筑自我想象的世界。教材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感人肺腑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活灵活现的“想象原型”,引导学生沿着教材的轨迹,用情感重现教材,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或随着教材的内容讲一些名人故事,如:在讲球面镜这一节课时,可引用阿基米德组织士兵用光滑的盾牌组成一个很大的凹面镜,凹面镜的焦点对准目标,火焚敌船的故事;在电磁感应一节里讲法拉弟与电磁感应;在浮力一节讲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的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创造动机。

三、大胆质疑,蓄积创新潜能

这里讲的质疑着重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它是学生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心理学认为,怀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敢于质疑的学生往往能辩证地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不易被他人意见所囿,他们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善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创新见解。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教师在创新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参考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如在教“惯性”一节时,关于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容易摔倒的问题,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跳车方向及摔倒方向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同学们在探讨之中,常会提出自己的质疑,这些质疑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与学生共同探讨结论,真正让每一个同学将“惯性”这个物理概念理解透掌握好。

四、同中求异,完善创新品质

学习就是知识上求同过程,但同中还会求异。所谓求异是指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新潜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品质的核心。求异是使人在相近的事物中迅速找到不同点,在众多思维路径和结果中,能另辟蹊径,克服从众心理,保持独立性,形成不同凡俗的创新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在使用教材、安排教学流程上更需要灵活和变通,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负担,多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求异的环境氛围。求异需要开放,开放需要民主,因此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给学生求异的方法。求异的方法很多,比如“论争求异”(在论争中发表奇想)、“翻案求异”(驳斥传统看法或赋予传统定论以新意)等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形成能力。如在讲电路一节时,正确的连接方法是将电键与被控制的电灯相串联,然而有的学生却提出并联是否可行,对此时之异,老师不能一概否定,需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试验中回答,让学生理解同与异的关系,不断完善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小课件使用体会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走进“主动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