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

时间:2022-10-05 02:16:26

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

我的母亲张墨去世已经10年了。挂在墙上照片里的母亲,依然那样慈祥地望着我们,宛如生前。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母亲离开的日子里,我从她的遗物中,从她珍藏的旧信中,知道了许多在她活着的时候并不知道的、也不曾关心过的往事,似乎重新认识了她。那些永远泯灭在流逝岁月中的事情,令我有许多说不出的愧悔。

母亲1949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到1978年退休,漫长的30年中一直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早已是桃李满天下。还记得母亲80寿辰那天,来给她祝寿的学生都已经是满头白发、年过花甲的老头老太太了。她的一位叫冯兰英的女学生,激动地对大家说:她来的路上打了一辆出租车,当司机听说她是去看望自己的老师,是去给老师祝寿的时候,感动地看着她的满头白发,说什么也不肯收她的车费。母亲从事的工作,不仅受到学生们的爱戴,而且受到了全社会普遍的尊敬。我常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培养和铸就了母亲和学生们终生不渝的师生情感呢?

母亲教授时间最长的是北京一一零中学60届高中三班。从高一入学,到高三毕业,母亲一直是他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我的记忆中,“”以后,每年的教师节都有这个班的学生来看望母亲。特别是一些退休后又回到北京的学生,常常十几个人一起来给母亲祝贺节日,使我家的客厅几无立锥之地。

母亲和这个班的同学感情最深了。这个班的同学说,母亲就像老母鸡一样,把他们护卫在自己的羽翼下,从学习到生活,处处无微不至地关怀。一位姓傅的同学,家里生活困难,没钱在学校里就餐,无论冬夏,每天中午都要往返走十几里路回家去吃饭。夏天了,艳阳高照,还穿着一件由棉袄改成的黑色布衫来学校上课。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让班上的生活委员到傅同学家中了解一下情况,然后亲自为傅同学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当傅同学第一次从学校领了七元助学金时,才知道是母亲亲自为他办理的。正是有了这笔助学金,他才得以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

还有一位姓吉的女同学,因为家中突发变故,生活陷入困窘之中。她家与我家仅有一楼之隔,母亲便经常带上一些蔬菜去探望吉母,还请吉母帮助我家洗一些衣服,然后付给她一些报酬,以帮助她渡过难关。多年后一次高三(3)班的同学来我家聚会,谈起往事,吉同学悄悄对我说,她当时就明白张老师的好心,怕直接给钱她母亲接受不了,才让她帮忙洗衣服的。张老师永远那么善良,那么善解人意。

多年后,这些学生毕业了,工作了,母亲依然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着他们。女生徐日理从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后,在同仁医院当了一名眼科大夫。1986年院里组织医疗队去非洲几内亚援助医疗,徐同学名在其中。当时她的大孩子刚刚上学,小孩子还不满5岁,丈夫虽在国内上班,一个人也照顾不过来,她虽然把大孩子送到长沙哥哥家寄养,但跨出国门,身处他乡,仍然牵肠挂肚,不能放心。她写信向母亲倾诉了自己的不安和烦恼,母亲便写信劝说她从国家的荣誉出发,一定要完成这次光荣的援外任务。在徐同学援外的两年里,母亲每月给她写一封信,鼓励她,安慰她,这些被徐同学称为“精神食粮”的信件,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在母亲谆谆鼓励下,徐同学出色地完成了援外任务,不仅受到驻在国大使馆的嘉奖,还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援外医疗队优秀队员的光荣称号。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母亲就是一个这样近乎完美的教师。她不仅教学认真,常常深夜了还在批改学生的作文,而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长,引导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那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高中生每学期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我虽然不是高三(3)班的学生,但与他们同校同年级。记得我们在石景山钢铁厂,在北京冷风机械厂都参加过劳动,还下乡去顺义农村深翻过土地,去通县参加过麦收。甚至在大拆城墙的年代,去阜成门城墙上搬运过城砖(据说运到农村去盖猪圈)。一次劳动中,瘦弱的徐日理同学力不从心,扭伤了脚踝,母亲亲自带她去医务室治疗,后又几次带她到附近的人民医院去复查换药。从小缺少母爱的徐同学(5岁时母亲病逝)深受感动,便向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心愿,将来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从那以后,每逢下乡下厂劳动,母亲都让她担任卫生员,戴着红十字袖章,背着白色小药箱,为同学擦擦红药水、酒精什么的,培养她的兴趣。徐同学后来果然报考了医学院,成长为北京同仁医院一名出色的眼科专家。

临近高考报志愿时,班上一位姓贾的同学因为平时喜欢唱评戏,还参加过业余演出,便心血来潮要报戏曲学院。母亲找他谈心,说他文科好,嗓音好,劝他放弃戏曲学院,报考刚刚成立的北京广播学院。贾同学听从了母亲的劝导,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后来成为辽宁台一位知名的播音员。贾同学说,多年后我才理解老师的苦心,那时的戏曲学院培养的大多是梨园子弟,外人能考中的概率很小。

母亲有时把他们班上一些写得好的作文带回家让我学习,其中就有前面提到的那位傅同学的作文。后来那位傅同学终因家境困难,急于参加工作,没有报考大学。但母亲几次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他参加工作以后,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十几年间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后来成为《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执行副主编。退休后,他每年教师节都和在京的同学一起来看望母亲。一次,已然满头白发的他对我说:要不是当年母亲在班上念他的作文,还让他当语文课代表,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他也许不会走上文学这条路。

难能可贵的是,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里,高三(3)班的同学一直把母亲视为他们人生的导师,而母亲也一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他们看望母亲的那种充满敬爱的深情目光,母亲看着他们的那种充满慈爱的慈祥目光,竟使我这个儿子心里多少有些嫉妒。

一位姓巩的男同学,出身高干家庭,家境比较优裕,学习又十分刻苦,是那种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的性格。但在“”后首次职称评定中却没有评上高级职称。他向母亲倾诉说,他上了7年科技大学,勤恳工作了20多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现在却名落孙山。人家出差可以坐软卧,他却只能坐硬席;人家出差可以住单间,他只能住多人间,心中十分不平衡。我在一旁听了也为他感到委屈。没想到母亲却说,你们单位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评职称肯定有难度。你还是要多想工作,多想贡献,不必太计较得失。那位同学虽然口头称是,但我心里觉得母亲有些不近人情,你起码应该安慰人家几句呀。想到自己出差时,母亲总是唠叨说:明俊呀,路途不远,能不坐卧铺就别坐卧铺了,能给国家省点钱就省点钱。心里觉得母亲过于正统,过于说教了。直到母亲去世后,我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各种捐款的票据:有支援灾区的、有献爱心的、有支援建希望小学的……每笔都在一二百元。钱虽不多,但想到母亲当时的退休金还不足一百元,还要负担我一个有残疾的妹妹,心里油然产生一阵感动,母亲那些教导我的话,都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她是那样教导我们的,她自己也是那样做的。母亲是一个表里如一、纯真脱俗的人。我久久凝视着那些票据,平时矮小瘦弱的母亲,突然在我心里高大起来,她不仅是一名完美的教师,更是一名品德高尚的人,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

母亲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上一篇:枕头的起源及其发展 下一篇:APEC蓝,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