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玛》中透视简·奥斯汀的世俗价值观和婚姻观

时间:2022-10-05 01:43:13

从《爱玛》中透视简·奥斯汀的世俗价值观和婚姻观

摘要:本文描述了爱玛的社会地位,探讨了奥斯汀的价值观和婚姻观,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历史根源,并从客观的视角分析了奥斯汀创作的局限性,对树立正确的当代婚姻观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社会地位 价值观 婚姻观 《爱玛》

引言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第四部小说,也被公认为是最成熟的作品。同之前的几部小说一样,《爱玛》以主人公爱玛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同时描述了几对青年女子的婚恋。笔者通过分析《爱玛》,试图向读者展现简・奥斯汀的价值取向和婚姻观。

一、 难免世俗的社会地位

爱玛出身于古老世家,在当地声誉极高,社会地位优越,因此常喜欢对社会发号施令,试图对他人施加影响,但是仔细品味作品,我们会发现爱玛所享受的高贵无非是临时的一种放纵,难逃其世俗的社会地位。首先,虽然爱玛能够在家里趾高气昂、在当地能够盛气凌人,但这完全是因为其父亲的隐退所造成的。其次,爱玛在哈特菲尔德和威尔庄园一直管理着农庄(包括农业生产和家禽家畜)和日常等事务,其实这大都是出于奈特利的功劳,而爱玛对这些是既不熟悉也不擅长。由此可见,其个人能力还是有限的。还有,奥斯汀也揭露了爱玛在为人处世、社会认识甚至判断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各种性格缺陷,这也说明爱玛表现出的所谓能力并没有牢固的制度基础,与其个人能力也并无关系。由此可见,爱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还是无法避免其世俗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二、难免世俗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奥斯汀在《爱玛》中真实地描写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产阶层的生活理念,整部作品中贯穿了土地、收入、住所等代表身份地位的财产和物质。伍德豪斯一家年收入极高,超过了三万英镑,可以说这一家族被置于海伯里的财富最顶层,倍加受人尊敬。而爱玛继承了这一身份,作为最高财富的受益者,她经济上已取得完全的独立,因此日常的言谈举止中总透露着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她常常傲慢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钱的单身女人,总是十分体面,既聪明又讨人喜欢”。

作品中另外一个财富与体面的代表就是奥古斯塔・霍金斯――埃尔顿太太。她可谓是一个“未见其人却闻其声”的人物。这是因为人人都知道她的年收入虽不及爱玛却同样过万,因此在当地同样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其魅力形象早已想当然地固定于人们的脑海中。正如文中所述:“那位迷人的奥古斯塔・霍金斯小姐,不仅品貌双全,而且还拥有一笔可以确保丰衣足食的财产,一笔高达一万英镑的财产。”奥斯汀用一系列简单的数字和生动的描述告诉我们一种以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人生和婚姻的价值观。对她而言,稳固的婚姻必须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作品中女主人公爱玛正迎合了这一观点,她不但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还拥有显赫的家族地位,可以说这必将也将最终成就她幸福美满的婚姻。小说的这种安排也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观,每个人必须慎重对待事关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奥斯汀虽然注重精神和情感在婚姻中的作用,但难以逃脱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及其背后掩盖的经济学原理――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她并不把金钱、爱情与婚姻绝对分开,因为金钱对于男人或女人的婚姻是否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门第和金钱为本的婚姻观

爱玛身边的一位女孩名叫哈丽特,由于哈丽特私生女的身世,她一直受人蔑视,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喜欢将自己意志转移给他人的爱玛却想尽办法试图改变哈丽特的境遇。她努力撮合埃尔顿和哈丽特,计划落空后,又将视线转入弗兰克身上。而事实上弗兰克倾心于家底丰厚的爱玛。在一连串挫败的打击下,哈丽特无奈地选择了一个农夫――佃户马丁。不幸中的万幸是,马丁先生虽地位低微,却刚好与哈丽特匹配,他们之间不再存在高贵与卑贱之分。马丁勤勤恳恳,能够赚取足够的家用供养他的妻子和日常开支。马丁的吃苦耐劳和忠厚老实为哈丽特带来了踏实可靠、相敬如宾、长长久久的幸福感觉。到后来连从来都不屑于他的爱玛都认可他天性善良,哈丽特会得到属于她的幸福。哈丽特的归属证明了奥斯汀的婚姻观――金钱与门第是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首要因素,缺乏金钱、门第悬殊的爱情是难以成立的。归根结底,婚姻还是财产、地位的问题。

埃尔顿先生之所以向爱玛求婚,是因为她显赫的家族名望和丰厚的财富,并不是因为她头脑聪明,性格乖巧。他在求婚遭拒之后便闪婚迎娶了霍金斯小姐,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位尽管略带俗气却的确富有的千金。同样,奈特利先生娶爱玛为妻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因为双方的家庭地位、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都非常相似,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并不是奈特利先生一时灵光乍现做出的冲动行为。弗兰克・丘吉尔虽是被过继到富有家庭长大的,当然配不上爱玛,不过他最终还是将简・费尔法克斯娶回了家中。因为简是贝茨小姐的外甥女,虽家道中落却是高贵优雅。这就可以解释弗兰克・丘吉尔是不可能和贫穷的哈丽特结为伉俪的。因此,只有对等的家庭地位和丰厚的财富基础才能成就可能的婚姻,门户不对等在当时是不可能被接受的,也是不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主人公爱玛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不但财产丰厚、地位高贵,而且头脑聪明,还充满爱心。不过爱玛总是带着资产阶级的势利态度,从阶级势利和拥有财产的角度看待婚姻以及人际关系。因此爱玛性格中也有很多无法逃脱的严重缺陷:如性格高傲、我行我素、门第观念严重、势利眼等。爱玛看不起农民,觉得他们地位低下,肮脏粗俗,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她给别人当红娘,却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是一意孤行,最后导致双方都很痛苦,不得不分手。而奈特利先生却不同,他虽然也出生贵族,却思想平等,有绅士风度,而且不傲慢不自私。他与爱玛在一起时,就经常劝导爱玛,向她提出忠告和建议,让爱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以说,奈特利先生是简・奥斯汀为爱玛刻意安排的一位救赎者和引路人。后来,爱玛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成了一位有教养的人,而且慢慢地对奈特利产生了好感。他觉得奈特利虽话语不多,却成熟稳重,值得托付一生。他们之间的结合既符合资产阶级的婚姻观,又符合当时的门第观念。更重要的是,两个人也确有彼此的心灵吸引,这样的婚姻无疑是完美的。

可见,奥斯汀天性中始终认为,完美的婚姻必定是爱情与金钱的结合,爱情和金钱是婚姻问题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有爱情没有金钱的婚姻是不牢固的,门第和金钱是构筑婚姻的根基。

四、奥斯汀价值观和婚姻观的成因

(一)时代影响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跻身为世界工厂,当权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殖民政策、对外掠夺以及不平等贸易等手段,逐渐地发家致富,资产阶级也由此更牢固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中,女人社会地位低下,缺乏生活的来源,而且通常不能继承财富,因此生活艰辛。出于对未来和生计的考虑,她们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寄希望于嫁给有财产有地位的公子以实现自己幸福的婚后生活。只有找到拥有财产丰厚的伴侣,自己的婚姻生活才能舒适美满,将来的幸福生活才能得到保障。没有金钱的婚姻是无法保证女性享受到富裕美满的生活的。能否进入上流社会是众多女性奋斗追求的目标,这也成为了衡量她们婚姻成败的重要标准。正是女性的这种现实境况决定了女性婚姻观的形成。当然,男性在寻找伴侣时也会依据女性嫁妆的数量来进行选择。这也充分说明了金钱和地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18世纪后半期的封建势力弥漫于当时的农村。奥斯汀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而且是一名基督教徒,非常地虔诚。由于接触面窄,其思想意识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习俗的影响。如果说她是社会的解构者是不准确不科学的,因为她只是具有朦胧的女性意识,至于其思想中对“男权世界”的背叛,其实是与当时她遵循社会习俗的意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正是由于奥斯汀所处的时代特点,才造就了其思想创造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二)生长环境

奥斯汀的祖上均是出身显赫的贵族,曾祖父便是其中之一,他在伊丽莎白一世期间曾担任伦敦市市长。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且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名望,母亲也是贵族后裔。虽然如此,这个家庭却总是出现财政赤字,奥斯汀父亲退休后,情况就更糟糕了,那不再是舞会上没有礼服的问题了,连吃饭都成了困难。奥斯汀将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解决她作品中的贫困和婚姻问题,她的目光和思绪被当前的困境所束缚,理想中的生活和爱情模式不得不让步于现实。

(三)个人因素

奥斯汀由于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所以不能够随便地出入家门,也就不能进行任何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她对社会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家庭的来访者,尤其是对男性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她对社会的认识不一定客观真实。奥斯汀为了在自己的故事中真实地再现社会舞台,将故事设法缩小到自己所熟知的交际圈,就是为了客观而准确地描述事实。为了进一步了解外面的世界,奥斯汀经常去父亲的图书馆读书,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不过,有些经验和知识是永远无法从书本中获得的。而且书本中的大多数内容均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制约和束缚。因此,奥斯汀会不自觉地接受男权社会的种种教条,并且将其投射到作品中。

结语

在这部小说中,爱玛总是难逃其世俗的社会地位,因为家庭和财产的地位决定了其社会的地位。奥斯汀承认真爱在幸福婚姻中的价值,她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错误的,两者心灵的相通和观点的磨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她更加重视经济背景和社会地位等物质因素在婚姻中的基础作用,也就是说,婚姻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作保障是不可能幸福的。因此,奥斯汀的生活时代决定了她的价值观和婚姻观,这与她生活的经历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语

参考文献

[1]Morgan, Susan. “Emma and the Charms of Imagination.” Jane Austen’s Emma. Ed. Harold Bloom. [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87.

[2]奥斯汀.爱玛[M].孙致礼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3]黄梅.《爱玛》中的长者[J].外国文学评论,2008(04).

[4]刘晓文.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M].武汉: 华中大学出版社,2007.

[5]苏耕欣. 爱情与惩罚:《爱玛》对于浪漫爱情的道德救赎[J]. 外国文学,2013(03).

[6]许绮.奥斯汀的婚姻和环境观――以《爱玛》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上一篇:老公排队六个小时给亲戚买东西,值得吗 下一篇:美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原型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