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路径

时间:2022-10-05 01:25:54

风险社会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长效路径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复杂的利益格局频繁碰撞、调整,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增加,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风险社会的形成对党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危机管控能力及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课题重点在对风险社会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探讨整合社会多重力量,建立风险社会的长效管控机制。

关键词:风险社会 理性认知 管控机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24

一、我国已进入风险社会

人类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益频繁的“天灾人祸”不断加深人们对风险危害程度的认知,“9?11”恐怖袭击、2003年肆虐全球的非典、印度洋海啸带走沿岸15万生命、“苏丹红”食品危机对体制的拷问等,各种各类的突发性事件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现阶段的我国处于转型期,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复杂的利益格局频繁碰撞、调整,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增加,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危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风险集聚和爆发。同时,大规模流行病、地震、旱涝灾害、毒疫苗、矿难、地沟油,雾霾等各类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风险上升为公共危机。

风险转化为公共危机,意味着社会公众的目光焦点投向那些影响自身安危的各类潜在风险,社会舆论的热点也折射出民众对自身安全的风险焦虑,政府当局也相应地不断调整对生态环境、人文灾难等问题的认识角度和重视程度,来增强社会风险承受能力时,就表明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深水区――风险社会。那么如何规避各种风险,追求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全和进步,是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二、对风险社会的理性认知――社会各类风险转化多角度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一般理解是社会出现的风险逐渐接替经济财富的增长成为社会的主要关注对象。人们对发生危机的一连串加深的后果有了高度的认知。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中早期,社会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风险的发生被看做是偶然发生的,很小概率性的事件,和现实利益相比,它造成的损失往往被忽略。然而,当现代化进入后期,风险开始占据主场,国家、社会、民众已不可能只见利益而无视风险,因为一再爆发的风险造成了社会公共危机, 它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等各类损失超出了社会乃至国家承受的极限。风险社会也是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政府和机构需要一套新的方法、路径对现代风险进行多方位的管理和控制。

处于深化改革期的中国社会,一直面对着各方面复杂的风险带来的各种挑战,地震洪水和突发性的,还有严峻的国际压力和冲突,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公共危机风险管理来应对、减少和控制。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出现,加上别有用心的势力挑唆、片面夸大,很多负面情绪在酝酿在传播,这一切表明社会处在风险高发期。

现阶段,我国处理危机的手段还不完善,各个环节的配合还不协调,许多问题的解决大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手段,等风险发生才启动应急程序。因此,建立社会风险评估的基本框架,规范社会风险管控的长效机制,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工作做在前位,通过稳妥的决策、慎重的实施,尽可能将社会风险降低到最萌芽的状态、最小的限度,这是直面社会风险高发这一客观事实的科学举措。

三、构建社会风险长效管控机制――形成中国信心的常态化

一切社会都会有矛盾和风险,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缓和与化解矛盾与风险的有效机制。影响转型成本的因素很多,地理环境、资源、人口、技术水平、国际形势等等,但最重要的因素则是制度变革路径的选择和社会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攻坚克难的改革思维和依法治国的法治思维,从有关社会风险管控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度安排、指挥体系、协调机制等方面不断打造和提升我们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风险管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

从社会风险管理的实践看来,很多国家在构建社会风险管控机制的同时,先后建立和补充了完备的法律条文、法规体系来确立和保证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职责和权限。多年来各国处理各种危机的实践证明,社会风险管理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涉及危机管理的法制越健全,越有利于对突发危机事件应急措施的第一时间应对和处理危机的高效性。

(二)打造社会风险管控的各级核心指挥系统

社会危机管理的成效,关键在于一个级别清楚,分类明确,高度权威,高效率,高协调的核心指挥系统。这个指挥系统要体现一个国家各级领导决策层的战略危机应变能力,担当着风险危机管理核心决策者和指挥各环节协调配合的角色。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以总统为核心的社会风险管理指挥系统。而俄罗斯,在长期应对各类危机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以总统为核心的指挥主体风险管理权力机构。

(三)建立社会风险预知评测报警体系

传统社会中的风险由于局限于一定地域和范围之内,往往是可以直接感知、可以计量和可以预测的。而现代社会的社会风险,就其存在形式而言,有些风险因素可能可以感知到,有很多甚至于根本就不会事前感知到或者预测到。随着当代社会联系的日益增强,一个风险的出现常常会激化和引发其他风险,从而形成复杂局面复合型的风险,加大了针对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的实践难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风险,都有可能向全球迅速扩展,演化成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危机,这样也使预测风险的难度增加了。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社会风险预知评测报警体系,以应对更加复杂的风险发生情况。

(四)强化国民风险防范意识,理性面对危机

政府风险管理的效果和结果与所辖国民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一个国家而言,充满理性的国民风险防范意识是整个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基础。因此,国家不仅仅要加强对公共危机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教育,风险管控能力培养,更加要注重对全体国民经常的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风险意识培训,使国民在风险发生时,能够理性应对,配合相关配套措施的开展,减少不良后果。

社会风险管理是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风险社会下,预防和减少社会风险,是政府职能和公共管理的重要目标和严峻的挑战。健全和完善社会风险管控的法律法规,探索和实践社会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公众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应对挑战,化风险为机遇,进入发展的安全轨道。

参考文献:

[1]吴江.公关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2]何翔舟.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其理性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06(3).

[3]张晨,何华玲.双重风险社会中公共治理的困境与重塑[J].长白学刊,2010(2).

[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人民出版社,2013.

[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浅论构建开放式语文课堂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