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林匹克国际合唱节看国内合唱发展的潜性危机

时间:2022-10-05 12:37:16

从奥林匹克国际合唱节看国内合唱发展的潜性危机

交流是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形式,合唱交流的意义在于彼此的展示、认识,相互的观摩、借鉴。笔者曾以或是评委或是参赛者的身份参与小到一个社区大到全球性的合唱大赛,观摩并参加了不少交流,从中发现国内距世界高水准的合唱之间的差距和自身存在的潜性危机。这种潜性危机会使我们失去合唱艺术的本土意义,失去与人交流的基本平台等等。

创办于2000年奥地利林茨市的奥林匹克国际合唱节是两年一届的全球性合唱艺术盛事。第二、三届于2002年、2004年分别在韩国的釜山和德国的不来梅举办(第四届将于2006年7月在我国厦门市举行)。笔者从第二届赴韩观摩到第三届赴德参赛,耳闻目睹并亲身感受大赛的盛况,不免思索如何与世界接轨、跟上时展潮流,进而发现我们现存的不足和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一、 信息危机:不了解当今世界合唱的发展状况,信息匮乏是国内合唱的当务之急。

1. 国际大赛中我国很多参赛队报名时所表现出来的盲目和随意的心态。

2. 对参赛演唱作品的国际规则、要求等了解甚少。

3. 对其他各个参赛队伍的水平以及比赛对手的现况不了解。信息的闭塞落后对大赛组别等情况的彻底茫然,其结果使如此大规模的国际间交流成了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较量和抗衡。釜山比赛中我们22个参赛队都集中在两、三组内,无人问津的项目竟达十四组之多。如12岁以下的童声合唱、8―24岁青少年混声合唱、18岁以上小混声合唱、女声小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小合唱、室内男声合唱、男声合唱、无伴奏男声合唱、有伴奏教会合唱、无伴奏爵士合唱、有伴奏爵士合唱、福音圣咏合唱、黑人灵歌和大众音乐合唱等组别没有一个中国参赛团队。

在中国信息通讯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造成这种信息落后局面看似不可思议,其实是必然的。硕大个中国至今没有一本公开发行的合唱刊物,仅有的几本核心期刊却对拥有大量读者的合唱稿件刊登甚少,至于内部发行的小报和徒有虚名的合唱网站也不过是消息的简单播报、排练的点滴感悟以及本团的广告宣传罢了,而学术性、研究性探讨以及与世界接轨的比赛细则、规范的指挥案头、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范唱等研讨却极其匮乏,致使许多合唱团队如井中之蛙,根本不知世界合唱的发展状况、势头以及国际比赛的组项、规则和变更信息,盲目参赛,惨败而归,许多具有良好潜质的团队惨败的根本原因正是信息掌握的贫乏。

二、 心态危机:在合唱的表现意识方面中国团队人为的压力太重。尽管口说不紧张,但有些团队练声时的夸张和上台前指挥反复的叮嘱以及演唱时过于做作的表情,使人难免不担心发挥能否正常,更难把观众带入音乐渲染的情境中。表现意识方直接影响着艺术境界的创造发挥,而健康表现意识的建立源于素日的积累。比如两届比赛中许多国家合唱团是在釜山BEXCO大厅、不来梅会展中心四号大厅公开排练或演出交流,彼此展示、相互观摩,然而即使是娱乐性的表演也始终未见中国合唱团参与表现。究其原因,不过是赛前要准备实力或赛后因成绩差而不快,我们把比赛太当回事,仿佛比赛的全部内容就是拿冠军,使国际性大赛的交流意义大大贬值。应该承认:凡是由人打分的比赛要求绝对客观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失望总是由希望引发的,而如何从失望中总结经验、再次找到希望的光芒就会使失望的意义增值。许多以往欧洲的“霸主”团队在与冠军无缘后却不失时机地与先进团队交流、依然在歌声中排队就餐,釜山比赛中成绩不理想的西非贝宁合唱团在闭幕式后仍旧载歌载舞地离开颁奖主会场;他们的从容、自然表现出一种极佳的健康心态,大大减缓了比赛的紧张气氛。

三、 形式危机:国际大赛的组别划分已经确立了合唱演唱的多种形式,这种划分本身就体现着同一形式下可比性的公平,因为各种组别的划分是以不同的声带技能和年龄阶段、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民族个性、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创作手法为依据而进行的。许多国人不理解国外合唱团的队形总是胖瘦、高矮不一,很不整齐,他们的目的显然是追求良好的听觉效果,与此相对我们却以声部均衡、协调而不顾去获得整齐划一的队形。当然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备达到的完美效果我们求之不得,但有得必有失,归根到底是要追求什么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不来梅比赛中菲律宾团队将学生音乐课上的竖笛巧妙地用于合唱中、印度尼西亚团队以调整发声位置而变换音色的唱法、俄罗斯团队以游戏形式表演得活泼而富有民族特点,台北拉纤人男声合唱团演绎的大陆作品《等你到天明》《凤阳花鼓》等,共同突出的一点都是在表现民族特色的同时拥有先进的发声概念和现代表现意识。第二届比赛无伴奏民谣组的冠军――我国内蒙古广播合唱团演绎草原特定的恶劣环境,以风声、哭声、飞沙走石的交织而创作的手法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特效,这一形式很快在第三届夺魁的南非合唱团演唱的曲目中得以再现,可见合理地借鉴学习已成为各国合唱界愈加重视的问题,更是我们需要强化的一种意识。

另外,国内不知何时形成一种观念:提及合唱,人数就一定五六十规模,给管理、训练、开支都带来一定的不便。鉴于当今的国情(市场经济使人忙碌,场所、经费等问题不便举众聚集排练),“船小好调头”,方便交流和活动的国际流行方式――小型室内合唱应成为国内倡导的形式和比赛的设立项目。釜山大赛上阿根廷的男声六重唱、克罗地亚的男声9人室内合唱团、墨西哥的12人室内合唱团、俄罗斯的男声六重唱和四重唱、新西兰的混声八重唱以及瑞典的5人女声团等等小型合唱、重唱团队比比皆是。可见形式上我们需要更新“人多势众”的合唱观念,北京春之翼合唱团几个小姑娘让国旗在颁奖大厅升起已说明国人的合唱没必要总是搞人海战,中国人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的过渡,形式上也会经过集会游行、广场歌咏向家庭组唱、重唱室内乐的变迁过程,不妨换种思维方式,走进合唱的“另类形式”――小型室内合唱。

四、 创作危机:优秀合唱团优秀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应有优秀的作品,高水平世界大赛对作品全方位的要求更是高标准的。来自斯洛文尼亚的男声八重唱组不仅比赛中表现出色,在我们有幸观看的专场音乐会上他们更是曲曲精彩,曲目广泛、演绎精到,使人至今还能记起他们独特的气声独白、高超的口哨吹技和极为默契的配合,原因就在于演唱者本身都是作曲家。要跟上世界合唱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尽快提高合唱创作的水准,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与国际相比当今国内合唱创作问题主要是:

1. 创作者不了解合唱艺术。

(1) 在旋律的创作和其他声部的织体音型以及整个作品的调式转换上都表现得过于器乐化。

(2) 不了解合唱各个声部的音域、换声点、最佳声区以及呼吸和演唱技法等等。

2. 创作过于规范化,传统的合唱模式至今未能突破。大多横向上主旋律呈示之后,复调式地简单模仿或近关系转调等等,纵向上Ⅰ、Ⅳ、Ⅴ、Ⅰ的正格进行见多,缺乏和声的色彩变化,较为平淡。结构上以规整的再现性三段体居多。

3. 许多仅限于旋律创作的“作曲家”,本身专业能力欠缺而无法步入合唱创作的领域。

4. 出版业对新作品的置疑态度以及民众读谱能力和对老作品的定格认可,加强了老曲目的出版和演唱的反复,而制约了新作品的推广。

5. 创作者素材单一、灵感枯萎。

6. 合唱创作经济效益低。

于是许多人抱怨中国合唱创作贫乏,也有创作者抱怨合唱团队演唱能力低下,言者都有其道理所在;其实这两者并非矛盾体,它们是互助的辩证关系,以笔者之见首先应提高歌队的演唱能力,创作者随其能力的提高创作相应的作品,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赞赏的是在釜山比赛中许多团队都邀请了国内作曲家前往观看、了解世界合唱的行情,不仅发现了与世界先进合唱在创作意识上的距离,也明确了提高完善自身合唱创作的目的、方向。

五、 指挥危机:作为合唱团队灵魂的指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就是对合唱团的负责,也是对自身指挥生涯的有效延续。敢于发现承认自身不足的指挥总是在不断地进步。要改善国内指挥的规范化问题首先是每位指挥对自身随意性的克制,这种随意性具体表现在:指挥手势的随意、风格把握的随意、作品处理的随意、声部安排的随意①。

造成上述随意现象主要是对指挥专业的认识不明确、忽视合唱艺术的学科性等原因所致。一个指挥要想达到最终指挥水准质的飞跃,素日里各种相关知识的积累是长期的,有时甚至是艰辛的。它包括作曲理论、中外音乐的认知度、不同风格的排练手段、对队员的感应和配合娴熟、音色的建立和调整、声部间以及指挥与合唱队和伴奏间的默契、二度创作能力的积累、对节奏音准的敏感和调整能力、对不同合唱队的控制力以及培养合唱队对不同指挥的适应力等等许多方面。

六、教育危机:正因为合唱艺术以其构成形式的多维化、表现载体的特殊性,在音乐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它的社会基础比其它音乐形式也更为广泛。合唱使“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无论他们在其他方面多么有才能,而在合唱队里,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够毁掉一切。我不能断言英国社会的无比团结及每个英国人的纪律性都是合唱队创造的,但是英国人的团结和纪律与他们六百多年的合唱历史之间可能有某种联系。(柯达伊)”合唱涵盖音乐、文学、历史、社会、管理等等相关多种学科的本身又是一个国家、一种社会的文明体现。从长计议,要真正解决合唱的提高问题必须从教育抓起。而合唱普及的关键环节在于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音乐教师的指挥能力上,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专业的混淆,造成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供需脱节现象愈演愈烈②,人们不自觉地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中而不能自拔,高智力低素质、高智商低能力者不乏其人。国民的整体素质将决定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从教育抓起,从孩子抓起,通过合唱教学在审美能力、审美认识、审美判断上得到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积累,才有益于整个社会民族素质的迅速提高。

七、交流危机:走出国门深感当今合唱的发展之快、之高,就是合唱专家不加强“充电”也有落伍的可能。仅从参赛的中国几个夺魁团队的指挥来看,都是些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小卒”,而专家大腕儿所领的团队未有一家夺冠。感受颇深的是因国际间的交流欠缺,我们对现代合唱的把握仅凭间接的认识投石问路般地参赛,原以为具有一定程式套路的表现章法,在其他参赛国的尖叫、叹气、噪舌、抖唇、揉喉、快速的半音阶、按固定节奏道白、用木棰击钢琴弦等表现形式下荡然无存,结果不得不承认在创作手法和表现意识上我们都远远落后于他国。在整个现代合唱组比赛中不难发现我们无论从演唱还是创作都缺乏现代感,现代合唱并非是指现代人创作的作品或是歌唱现代事物的合唱作品,其创作手法在和声、曲式、构旋法等方面的反传统性以及演唱上各个声部个性的宣泄和声部间的强烈冲撞,仅凭几个不协和和弦的连接是远远不够的。实质流的贫乏、现代意识的落后使我们输到了没话可说的地步,迎头赶上又不是仅凭热情就能解决的问题,是否应该在“软肋”上找原因呢?现代合唱组比赛的失败使我们终于意识到“吃亏在现代合唱的交流”上,“吃亏在与时俱进的意识”上。我们有国际一流的合唱指挥和演唱技术以及广大演唱群体的选拔优势,选拔的起点比许多国家都略高一筹,如果在国际交流中有意识地在创作和排演风格上对现代合唱有所深入研究和认识,步入世界现代合唱领域的先进行列并不是不可能的。其次,交流的范畴不仅仅指国际交流,国内意义的交流不可低估,釜山大赛中我国参赛团队的最高分95.00与最低分47.63③相差近一倍的事实再次告诫我们:国内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太少、交流太贫乏、彼此展示观摩太欠缺。诚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举办的国内合唱比赛不胜枚举。震惊世界的规模、轰轰烈烈的场面我们也共同拥有,但真正意义的实质流却屈指可数,许多参赛团队比赛前后的排练没有任何改进,许多指挥的合唱观念依然如故。因此,作为交流主要手段之一的国内合唱比赛要办得有实效、有意义就必须宁少毋滥。比如:赛前有参照国际比赛的规则和曲目要求、创作要求等计划性会议,不打无准备之仗;赛后应有指挥间的交流和评委的评议以及学术研讨会,甚至可以让获得第一、二名的团队进行公开的示范排练等等,如果国内能真正实现实质性的交流学习,在国际比赛时我国参赛团队之间的差距也就必然缩小,这种实效的增值从某种意义而言不仅仅节约了精力和财力,也使人才资源得到广泛合理的运用。

当今世界合唱的迅速发展不仅仅表现在风格种类繁多、形式新颖别致,各国合唱演唱技法的提高之快、演绎表现各类作品的能力之强更令人产生一种刻不容缓的紧迫感。银、铜奖冷静地分析思索当今的世界合唱潮流和中国合唱的客观现状,面对蒸蒸日上的世界合唱,我们如何取他国之长补己之短,顺应潮流,与时俱进?56个民族的音乐素材在带给世界以中华民族特色的同时,跟上世界合唱发展的步伐,不断的交流才能让民族的音乐真正变为世界的财富。

①《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95页。

②《人民音乐》2005年第7期第45页。

③中国合唱协会提供。

阎宝林 杭州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教师

上一篇:土族民歌的传承与传播 下一篇:赤子之心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