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现状

时间:2022-10-05 12:13:46

浅析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现状

急功近利、愤青思维、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心态已经开始对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运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很可能导致社会的失衡状态进一步加剧,尽管这些大众化的情绪和心态还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但是它们却正在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抵触作用,因此这些是我们正在面对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得对这些现象进行妥善处理,这不仅会造成个人幸福生活的破坏,而且也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改革进程收到阻碍。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培养积极社会心态的要求,而且党的十报告中再一次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此对积极社会心态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群体,他们的社会心态是时时刻刻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心态的发展状况的,同时也是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我国经济、政治等产生影响。而且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更是社会心态研究领域的特殊群体,初探民族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现状,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变化,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期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提供解决依据,从而使大学生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矫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

“社会心态”是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们对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利益要求,并对自身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具有持久影响的情绪、思想、看法或者态度,它充分反映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心理状态。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价值观正处在一个形成阶段。包括积极和消极在内的不同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他们对社会事物的理解、看法和判断。应该说在新时期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产生的很多消极因素给我们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心态的培养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大学生弱势心理在不断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拉大,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的人们感到自己有被弱势化的感觉。据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着社会心态和谐程度不均现象,尤其是一些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社会心态失衡较明显。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家庭收入的差异产生了仇富、仇官等很多不良的社会心态,而且在家庭收入越是低下的学生产生的弱势心理、心态就越是严重。我们要知道,民族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家庭情况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这也就必然导致很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会把自己的弱势地位产生的根源归咎与社会,从而导致民族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对我们的党和政府产生一些偏激的看法,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好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最终是会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麻烦的。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

市场经济特别强调功利思想和竞争思想,这也就导致了在市场经济活动下的社会群体很少去关心和考虑其他人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这也就使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有关心就能够找到好工作,而且当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越到了挫折和挑战的时候又重新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社会不公平。新时期很多的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重视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视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这些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不断降低。

3.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尽管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仍然还有很多的群体的法律意识是比较淡薄,尤其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学校、网络、电视和报纸是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的主要获取途径,他们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了解或者意识到自己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新时期的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也在不断的下降,一部分的大学生开始对我们国家的法律表现出不信任、不尊重、不服从,甚至是公然地挑战国家法律。而作为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可能说对民族是比较坚定的,在很多方面是比较温和的,但是民族信仰和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的民族高校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而对法律产生对立、敌视,导致了一些校园斗殴等群体暴力、群体冲突问题。

二、新时期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

社会心态问题,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只有通过政府不断把社会环境建设好,高校的人文关怀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够真正把高校大学生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养好。

1.政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转型的社会来说,一些不良社会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然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得对这些现象进行妥善处理,这不仅会造成个人幸福生活的破坏,而且也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改革进程收到阻碍。因此政府要做好削减产生焦虑的心理土壤、外部环境的工作,要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实现成果人人共享;要净化社会环境,构建新型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政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人们以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社会。

2.学校要加强教育疏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态培育,要弘扬科学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公正的看待社会事实;要加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新秤.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观念 [J].青年探索.2010( 04).

[2]程媛.当前河南省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03(08).

注:基金项目: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指导老师:马忠才

(教授,北京大学博士,西北民族大学博导)

上一篇:浅析电气自动化中的无功补偿技术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