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40分钟,让思想政治课“入心”

时间:2022-10-04 10:38:45

立足于40分钟,让思想政治课“入心”

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时,许多学生可以说是做到了“入耳”,但并没有做到“入心”。而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求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求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真正渗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摆在每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凡物各自有根本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之所以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着各种复杂的原因。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在这个态势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不健康的一面,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给人们的信仰带来了危机。最近《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甄传》的批判不无道理,正如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我看了其中一集。看了以后再也不看了,觉得太可怕了。如果通过钩心斗角来支撑自己的成功,就完全没有诚信可言了。”可想而知,当还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看了这些电视剧以后,会给他们带来怎样恶劣的影响。其次,当下一些社会不公、公职人员的现象也会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他们不能辩证地看待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会把这些现象当做社会的全部。这种思维也必然冲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学生总觉得思想政治课是在给他们洗脑。最后,当我们的学生出现信仰危机时,由于学校迫于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并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正面的引领,重视了“教书”,忽视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根本。

单靠思想政治课堂上的40分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不现实并不表明我们思想政治课就无所作为。“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教学的实效和吸引力,是可以使学生走出对思想政治课的迷茫,实现由“入耳”到“入心”的转化,并实现由“信”到“行”的蜕变的。

二、不信东风唤不回

(一)树立求真理念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而大众媒体又是这样的发达,这就为中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因此他们的思想活跃、敏捷,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尤为厌恶那种假、大、空的说教,总觉得我们的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实际。学生之所以学习思想政治课,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要扭转这种现象,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追求一个“真”字,而最基本的就是坚守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使我们的课堂走出失真状态,回归本真状态。那么,怎样做到“求真”呢?首先,我们要消除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是假大空的错误印象,要告诉我们的学生,决不能因为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就全盘否定我们的教材内容。教材是一面旗帜,是一种正能量,是引领我们前进的航标灯。正是因为一些丑恶现象的存在,我们更要学好教材知识,并在实际行动中去贯彻我们所学的内容。教材里讲到我们要环保,要绿色消费,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了吗?这种“没做到”难道是教材的错,难道是教材的“假大空”?其次,教师要敢于说真话。我们不能回避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而一味地维护我们所信仰的东西,这样不仅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反而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但是,我们又不能对什么都疾恶如仇,对什么都全盘否定。如果我们的社会只有那些不良现象,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进步?这样的“真”我们又为什么没看到?因此,讲真话还要做到“巧说”,要摒弃“一点论”,要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地分析。

(二)学会坦诚面对

真诚对话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在课堂内外,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坦诚地传道解惑,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尊重那些“标新立异”,甚至是“叛逆”的观点,“一言堂”对于今天这些思想活跃的中学生来说注定是入不了他们的心的。正如泰戈尔的诗歌:“像阳光一样拥抱你,又给你以光辉灿烂的自由。”教师绝对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而扼杀学生的怀疑和创新精神。比如,有学生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时,笔者首先表扬了他们这种难能可贵的怀疑精神,同时,在表达了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后,也毫无保留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以及唯心主义的可贵之处。马克思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自己的学说是永恒的真理,反而把“与时俱进”作为自己理论的本质,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不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辩证的否定”吗?在一番坦诚的交心之后,看得出,学生对笔者的信任,对思想政治课的信任在不断地加强。

艺术是教学生机的源泉,而朴实无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课只有用求真的理念、朴实的技巧、坦诚的面对才能撑起思想政治课的“神”,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中实现了由“入耳”到“入心”的转化。

上一篇:激发学生活力彰显教师智慧 下一篇:让农村中学美术课“美丽”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