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10-04 09:25:17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摘 要: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课堂中实时存在的每一个情境都能创生德育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情境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的价值,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提高德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德育;教学情境;个性化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关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哲学与人生》为例,探讨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提高德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目前德育几点不足

(1)漠视学生的权利。其一,漠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我们有的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权利,教师只管教,把学生当成教学的陪衬人,因而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大量的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其二,漠视学生申辩的权利。有的教师主张严教可以树立威信,对学生提出严厉要求。如果学生不能满足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从严处罚,采用体罚与变相体罚、辱骂、斥责的方式。如果教师的语言、行为过于简单粗暴,不讲科学和民主,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不满。

(2)教育内容跟学生需要脱节。德育目标与学生的德育水平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看到有的教师为了简化教学,把原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压缩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中职学生刚接触哲学,哲学思维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采用简单的教育内容、道德条款灌输,完全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3)教师不民主的管理态势。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德育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部分教师的领导方式是专断、蛮横的,学生的许多合理要求被忽视,师生之间就会处于紧张对抗状态。

二、教学策略实施探索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教育。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假如我们还是习惯于高高在上,“一言堂”,“满堂灌”,题目的答案只能标准统一,不能丰富多彩。那么,像这样的德育教学,只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内心对德育十分抗拒。①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在课堂上,对那些“爱钻牛角尖的”、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我们要赏识,要表扬,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教会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②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如在《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获得和谐人际关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的包容度大,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合理的“异端”采取宽容态度,并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令人满意的答复,那么学生的求知欲、要求尊重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德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应当广泛听取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意见,培养并发挥他们独立自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课堂的主人。

(2)创设和谐的德育情境。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艺术地设置情境冲突。实施情境教学,当是明智之举。教学既然是一个系统,必然要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各个部分在自己特定的地位上发挥各自的职能,保证系统的和谐。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只有在和谐的德育教学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奥妙。①实施体验教育。体验,对于体验主体来说,最大的特征在于情境性、亲历性、情感性和丰富性。看起来是一个活动,但这个活动对于当事人来讲,是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他的体验是与他自身的生命成长过程紧密相连的,所以,这种亲历之后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相似的体验,这种相似体验的累积便会强化这一类型的体验。课堂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要充分利用课时计划中安排的教学辅助活动学时和其他实践活动时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实施体验教育,方能触动学生道德情感的内化。②善用影视资料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在《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的教学中,我们把历年回访成功毕业生的一些影像资料用于辅助教学。在同一学习背景中的毕业生成功的案例,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而不单单是孤立的哲学条款。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德育主题的意义建构。在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教学中,给学生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的片段,把鲁滨孙一个人在岛上生活和他与星期五两人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鲁滨孙前后生活变化的原因:人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而生存,也不能离开别人长期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联系,人与自然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③多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展开。由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之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提高《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学中要尽量选取贴近当前生活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更能增强教育效果。

三、注重与学生情感培养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温暖,或是家庭的温暖,或是集体的温暖。现在的学生中,很多家庭的父母工作繁重,单亲家庭和留守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因缺乏家庭的温暖而变得孤独甚至封闭内心。因此,他们特别希望有一个温暖的班集体,一个温馨的集体环境。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教师如果以粗暴和不公平的态度对待某个学生,而这个学生又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这种态度,并产生了反感时,教师的要求就会被认为是吹毛求疵、嘲笑和不公平。因此,他就会对这个教师的教育产生“对抗”态度,有意地不去遵循。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培养,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对抗,“和风细雨”才能“润物无声”。

结语:课堂作为教育活动赖以展开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时空存在,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空间。要完成其德育使命,就必须使课堂中实时存在的每一个情境都能创生德育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情境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的价值。总之,作为德育教师,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辩证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用“道德”的方法来从事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张伟,陈济.《哲学与人生》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广西二轻工业管理学校)

上一篇:新时期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探讨 下一篇:高中地理学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