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

时间:2022-10-04 08:57:00

如何做好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

媒体浏览类节目最早始于广播,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称得上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读报节目。如今,这档节目中的“媒体早读”栏目,将读报引申为关注所有媒体,并将媒体编辑声音引入广播,采取让媒体编辑播报的方式播报、点评新闻,受到广大听众喜欢。

近年来,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遍地开花,已形成中央、省、市级广播电台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中的“其他各大媒体网站都在关注哪些重大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中的“世界媒体看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新闻空间》中的“媒体中国”,北京新闻广播《资讯早八点》中的“今日媒体看点”,河南新闻广播《新闻657》中的“外媒看中国”,洛阳新闻广播《洛广早新闻》中的“报台网联动”,洛阳经济广播的《上班路上》,洛阳交通广播的《城市快车道》等节目或栏目,满足了不同群体对新闻资讯的需求。

然而,在各家媒体纷纷“亮剑”的态势下,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要做出影响力,打出品牌,绝非易事。对广播媒体而言,只有将媒体浏览类节目融入广播特色,勇于创新和探索,才能做出优秀的节目。

选题有深度、有重点,凸显编辑意识

首先,新闻的选择与整理比信息的收集更重要

面对全国数百家重点报纸、网站泛滥的信息,如何筛选有用信息很考验编辑的“功力”。信息的筛选过程,便是观点的形成过程。《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曾说,他们对读报内容的选择条件是首先要有意思、有意义,要在大部分的观众群中引起共鸣。①地市级广播媒体在关注国际国内新闻信息的同时,往往将更多目光投向本市。例如关注菜价的时候,洛阳经济广播的《上班路上》就将直播间电话打到蔬菜批发市场和价格管理部门,连线管理人员和商贩播报菜价,分析菜价涨跌原因,给听众以更直观的认识。

信息获取以后,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堆砌,而应该强调编辑意识。报纸、网站上的信息只是最基础的,编辑所做的工作远远多于那些内容。对于同一个事件,要将不同媒体、网站不同角度的报道进行综合,更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打开广播看报纸,登录网站听新闻。”在洛阳新闻广播“报台网联动”节目中,每天邀请《东方今报》记者将采访的新闻事件采取“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播报,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对一些新闻事件播报结束后,还直接连线专家学者或者听众,给大家发表各自观点提供平台,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生动性。

第三,选题要有主次

当天浏览各主要媒体的重要信息,编辑要根据各条新闻的属性进行分类,挑选出关注度高的新闻,“再加工”成广播语言。对于重点突出的新闻,编辑要用心加工,尽可能详细地展现新闻细节;而对于速览式的新闻,可以一两句话带过,点到为止。用心挑选出当天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信息,作为重点推荐的头条,扣准听众最关心的话题,用内容吸引人。也可将同一类事件整合,做成串烧的形式,最后配以评论,强化听众的印象。2012年6月5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媒体早读”栏目,就鸡蛋和大蒜价格持续上涨情况,通过“本台记者现场调查+《经济日报》分析+《经济参考报》解读+《新华每日电讯》提醒”的编排,使热点话题既展现了进行时的现场,又预测分析了未来价格行情的走势,令听众过耳难忘。

内容需要独特的观点和立场

新闻要有观点和立场,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亦是如此。在网络新闻泛滥的时代,传统媒体用于比拼的“手段”就是观点和深度。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要“浏览”得有所不同,才能规避同质化,赋予新闻以灵魂和旗帜。

“新闻每天都会发生,说法当然各自不同。”对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来说,内容比拼只是一方面,观点和立场的比拼更重要。因此,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要做得出彩,就必须充分抓住这一点——重量级新闻的深度整合,加上独家厚重的新闻快评。②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的“今晨媒体观察”,北京新闻广播的《新闻故事》等,采用“观察”、“故事”等报道形式,来阐述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网络文化看点》提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尽信网不如不上网”的理念。洛阳新闻广播的《洛广早新闻》节目不仅邀请本市专家学者、记者或听众对事件进行点评,还引入《老曹时事点评》节目,请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对一些事件进行点评。

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的“世界媒体看中国”、河南新闻广播的《新闻657》“外媒看中国”节目,虽然选取的都是外国媒体的观点,但是对中国听众来说,“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视角”,收听后还是颇有收获的。

主持人包装要个性化,形式可以多样化

一档好的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自然不能缺少个性化的主持人。以往的读报节目甚至成就了一批媒体人,他们夹叙夹议、针砭时弊式的评论,加上诙谐精彩的语言,让其所代表的媒体有了自己的声音,甚至被打上了与众不同的个性标签,从读报节目中脱颖而出。③河北电台经济广播《建楼读报》的节目主持人建楼,不单单读报,而是通过读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所办的节目成为一档优秀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河南新闻广播的主持人康言就是通过《网络全搜索》节目,使听众通过他的声音感知最新的网络世界;北京新闻广播的主持人立新,2012年开始采用“评书播讲”的方式播报午间读报节目《话里话外》,给听众以如在其中、如闻其声的生动感受,并且与听众互动,邀请听众短信参与,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洛阳经济广播的《上班路上》、洛阳交通广播的《城市快车道》等节目也是集选、编、播于一人,充分体现“人格化”。这样筛选、编辑、播报的节目就明显带有主持人的个人烙印和气质,对新闻节奏的处理张弛有度,对新闻事件有主持人自己独特的看法,很好地彰显了个性和智慧。

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形式上的微妙变化也可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洛阳新闻广播《洛广早新闻》的“报台网联动”就采取男女播报的方式,两人巧妙搭配,一人播报媒体事件的时候,另一人适时地补充或评论,活跃气氛。同时还开通短信平台、热线电话、微博参与,将听众的感言实时融汇到节目中,让他们对读到的新闻发表看法。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兴起,浏览微博类节目方兴未艾,为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增添了不少亮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网络文化看点》、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的《微博热门话题》、河南经济广播的《微博随身听》、河南交通广播的《微博e+1》、河南信息广播的《非凡欢乐汇》等节目,每期节目主持人确定主题后,通过对微博有选择地浏览,使听众充分感知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这些节目的主持人除凭借自己的声音魅力外,还在节目中加入特效音响,很好地强化了听众的感觉和节目收听效果。

可见,只要在选题、编辑、观点和立场、主持人包装、节目形式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就能更加贴近听众,成为受广大听众欢迎的节目。

注释:

①马哲:《读报节目从电视到网络的纵深发展》[J],《记者摇篮》,2009年第11期

②许丹萍 蒋立民:《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探索》[J],《新闻传播》,2011年第4期

③宋立:《个性化:读报节目生存之本》[J],《青年记者》,2008年10月中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临终前你想说什么 下一篇:涉老新闻应摆脱传统新闻的“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