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7:28:12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乳用牲畜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在一系列高增长数字的背后,乳品加工业的效益却连年下滑。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业为重点.通过对2000年以来这些地区乳用牲育饲养、原料奶供应情况厦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产值、经营等现状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西部民族地区轧业加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业;发展

一、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将乳业列入重点支持产业加以扶持。除进一步加大奶业基础理论研究和对奶牛示范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外,还相继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近年来各类农产品供需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乳业政策开始向重视提高乳业生产者的收入方面倾斜;西部各民蕨地区(注:本文中所指西部民族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宁夏、甘肃、青海、广西、内蒙古、和新疆等10个省或自治区)也根据自身的省情、区情等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积极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乳用牲畜饲养业和对乳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归纳起来这一类扶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奶牛贷款扶持政策,奶牛饲养保险政策,乳品对外贸易政策,饲料供给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推行,使中国的乳用牲畜饲养业特别是奶牛饲养业和乳品加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奶用牲畜饲养规模逐年扩大

西部民族地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深厚基础,近年来乳用牲畜饲养业更是借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以2004年和2005年的奶牛饲养量为倒,根据笔者对中国奶业年鉴2006年数据的整理统计,截止2005年末,中国饲养奶牛总计1216.1万头.绝对数量比2004年增加108.1万,增幅0.97%;其中。截止2005年末,西部民族地区奶牛存拦数为599.6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总数的49.31%。绝对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79.6万头,增长速度为15.3%,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奶牛饲养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奶牛存栏数增加引起,西部民族地区奶牛饲养规模近年来呈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

(二)原料奶产量水平稳中有增

在中国原料奶的组成中牛奶占到90%以上,其次还有小部分山羊奶、水牛奶、绵羊奶和牦牛奶,它们合计约占到尿料奶组成中的10%左右,如2005年2864.B万吨原料奶中,牛奶为2753.4万吨,占96%,山羊奶和水牛奶等其他类型奶仅占4%,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中国的原料奶增长主要原因是由于奶牛的增长所致,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随着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奶牛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奶牛存栏量的持续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原料奶生产能力必然也有较大提高。事实也是如此,根据笔者对《中国奶业年鉴》2006年数据的整理统计,2000年到2005年,中国全境原料奶产量由918.9万吨增长到2864.8万吨,年均增长幅度约为40%,其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原料奶产量年均增长幅度约为50%,比全国增长水平高出10%;部分西部民族省份的增长速度则更为强劲,以内蒙古为例,该区的原料奶产量由2000年的83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696.9万吨,将近翻了8倍,除去增长幅度最小的膏海(5年来仅增长了17.4%),其他各民族省份的原奶产量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乳品加工企业规模有两级分化现象

投资规模决定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奶液收购和生产能力必然大于中小型企业。面对西部民族地区日益扩大的奶用牲畜饲养规模和巨大的原料奶产量,这些地区的乳品加工企业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投资规模和生产能力。据笔者调查了解,从全国的情况看,中国的乳品企业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参差不齐、生产能力两级分化等现象,西部民族地区的乳品加工企业中这种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占西部民族地区乳品企业数量较少比例的主要乳品企业如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四川新希望、新疆德隆等多是近些年组建的一些大型乳业集团,其主要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如:日处理鲜奶100吨和200吨的奶粉生产设备,日处理鲜奶400吨的甜炼乳生产设备,大部分企业还引进了各种无菌灌装机等。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仍以国产设备为主,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毕竟国产设备与世界先进设备相比,仍然存在机械三化程度低、配套性能差,产品品种少等很多方面的差距。

(四)乳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参差不齐

总体来看,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产值一直保持连年增长的态势,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异军突起进入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然而,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产值增长却不如这些企业那样乐观。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乳业公司共有3个,这3个企业中的伊利和新希望均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品牌,这些优良的大型企业占领了全国乳品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企业产值也处于所有乳品加工企业的前列。对于在西部民族地区所有乳品加工企业中占有较大数量比例的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而言。他们中的很多企业很难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抗衡,因此,尽管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乳品加工企业产值连续增长,西部民族地区的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中的很多企业却存在着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产值的双徘徊现象。

以鲜奶市场占有率为例,蒙牛乳业2003年的市场占有率为16.07%,排名第三位,到2005年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上升到26.06%,排名跃居全国第一;伊利乳业的市场占有率也由2003年的8.91%上升到2005年的16.19%。在乳饮料市场方面.伊利则一直牢牢占据着第一的位置,2005年市场占有率为15.75%。同样地处西部民族地区的四川新希望和宁夏及新疆的乳品企业销售市场份额则较小,其他更小的榜上无名的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少而空间有限的地域性特点:即或者只是靠着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保护政策而获得存在空间,成为“温室中的花朵”;或者所生产乳制品只在本地区小范围内有市场份额,很少能够实现跨省、跨地区发展等等。

(五)乳品加工企业盈利者少亏损者多

笔者从企业运作和盈利能力方面来考察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出的结论是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虽然总体数量多,但是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且产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很多乳品加工企业亏损问题严重,部分企业甚至处于举步为艰的境地。从统计资料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乳品企业亏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总

体资产负债总额更是连年上升。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销售收入利润2002年为6.8%,2003年下降为6.1%,2004年更是跌至5.4%。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国只有不到25%的乳品企业有些许微利,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收支平衡和亏损状态,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的经营情况亦不能例外。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奶牛饲养业和乳品加工企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大.而且对于乳品加工企业而言的上游环节的原料奶供应也是充足的.至于乳制品消费市场前录方面,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也早已达成共识,即我国乃至世界奶业消费的潜力是巨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乳品加工企业还会连年亏损、运转不灵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乳品加工企业与市场销售者之间的矛盾。业内人士早已经指出,目前我国亏损的乳品加工企业毛利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上涨和乳业的无序竞争。这种无序竞争的表现形武有专家将其形泉地归结为“三大战役”:奶源大战、促销大战、质量大战。为降低成本。保持较低的原料奶价格无疑对乳品加工企业有利,但是较低的收购价格必然招致奶源流失和原料奶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过高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又会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这样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便会被大大削弱,由此所带来的后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他企业乘虚而入占领市场制高点,使企业永远失去市场主动权。

第二,乳品加工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和生产能力的参差不齐,导致乳用牲畜饲养户与乳品加工企业关系尚未理顺。乳品加工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的销售情况制定愿料奶需求计划,多一顿也不会收购,而奶牛养殖户所养奶牛的数量和奶牛产奶量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当地区范围内所有的乳品加工企业需求一定时,剩余的奶液产量由于运输和储存等条件的制约而成为浪费(这一点在交通不便的西部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养殖户便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第三,大部分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能否认民族地区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实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民族地区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不论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装备上而言都无法与大型、优质乳品企业相媲美;另外,民族地区虽然有较为深厚的牲畜饲养传统和知识积累,但是对优质高产奶牛品种的饲养知识和能力却不足,饲养环节的落后又影响到原料奶的质量和企业经营效益。

三、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适当提高乳品加工企业准入门槛

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地区,这些地区的乳用牲畜养殖者大部分均为少数民族,政府在鼓励他们大力发展乳用牲畜养殖业的同时还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必要手段,支持乳品加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牲畜养殖与农产品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较短,而牲畜养殖周期却较长,奶用牲畜的养殖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成本与生产投入才能产生效益,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的生死存亡对养殖牲畜的民族同胞而言是利益攸关的大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乳品加工企业成立、运转的各个环节,减少乳品加工企业投资的盲目性;地方政府则应该在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适当提高本地区乳品加工企业的入门门槛,减少盲目招商情况的发生,确实保护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乳用牲畜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

(二)增加对优质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融资困难是制约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西部民族地区的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近些年来,关于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困难问题与对策的讨论越来越多,国家以及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政策,例如,浙江等中小企业发达的省份2007年至2008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优惠政策;2008年9月,国家有关部门在深入全国各地中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也明确提出2008年下半年,各类银行和金融机构要适当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与贷款的支持力度,银行和金融机构向企业的所有商业性贷款中,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应该占到一定比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调查中笔者发现,近年来在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部门所出台的各项支持乳业发展的政策中,专门针对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依然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部分地方政府甚至还存在轻视中小企业发展的思想。国家及西部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更多有利于地区中小型乳品加工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让它们中亏损的企业能够尽快实现扭亏为盈,盈利或者基本实现平衡的企业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

(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外乳业巨头的进入,西部民族地区的乳品加工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有实力的乳品加工企业应该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加大投资,对企业生产能力进行改建、扩建,增加地区乳品加工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现在。西部民族地区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在加快企业资本运作步伐,采取上市融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同时为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和实力方面为其他企业做出了榜样。事实证明,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同样地处西部民族地区的乳品加工企业而言具有较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四)确保奶源供应,严把产品质量检测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原料奶供应状况及乳制品质量问题是事关乳品加工企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需要在奶源供应和产品检测方面加强投资和工作力度。目前我国对乳制品的检测仅限于乳成分的监测,缺乏行之有效的生物检测法和其他化学检测法,监督致命病菌的污染及危害,以及如二恶英、黄曲霉毒素一类物质的污染和药物残留,所以,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安全。

2008年9月份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就是因为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这一问题的发生为西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乳品加工企业敲响了警钟,只有在有优质奶源保证的基础上,乳品加工企业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008年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要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共涉及109家企业,其中87家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检出三聚氯胺。这些企业中就有部分企业是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如:昆明前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甘南藏族自治州燎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雪花乳业有限公司,宁夏红果乳业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与部分大型优质乳品加工企业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却比其他企业更重视奶源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因此,在当前全国奶业发展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刻,不仅能够安然回避行业风险,还为企业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五)增强合作,加强行业自律,打造西部民族地区乳业品牌

据2005年中国奶业年鉴统计,截止2004年中国一共有690家乳品企业,其中属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就有乳品企业47家。农畜产品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一个区域的农畜产品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品质,如相近的营养成份构成和味道等(5),西部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牧场,因此,这些地区的乳品加工企业本身就拥有其他地区企业所无法比拟的生产优势和原料奶供应渠道。西部民族地区乳品加工企业在坐拥纯天然、无污染奶源供应优势的同时,更应该在加强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自律,用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为西部民族地区奶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让西部民族地区的优质奶源成为所有企业能够长期共享的优势资源。

上一篇:浅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中国汽车金融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