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化分析

时间:2022-10-04 07:25:39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化分析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这两种经典的演唱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高等院校音乐类专业还是音乐艺术团体表演形式,这两种唱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的意大利,在“”以后开始传入中国,这种原本是欧洲宫廷贵族才能欣赏的西洋高雅音乐艺术,在我国经过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在如今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已经广泛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民族唱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演唱类别,其历史悠久,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种演唱形式。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世界公认的艺术演唱形式,在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积累和演变后,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歌唱体系,其严谨的训练方法和教学体系已经被众多的音乐学家所认可,被认为是非常科学的发声方法。而民族唱法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中记载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以吟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民族唱法在我国经历几代声乐教育家的努力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习体系。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和风格,作为听众也能较为容易区分唱法,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着相似的地方,而且当前的民族唱法也在吸纳美声唱法当中的一些优秀的元素,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扬也克服了意大利语和汉语语言上障碍。两种唱法相互借鉴和影响,本文主要探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差异。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差异

美声唱法和民族长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科学严谨的体系,他们之间在训练方法和表演技巧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呼吸。呼吸是学习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时很难掌握好歌唱技术的。这里的呼吸不是指简单的吸气和呼气,而是指利用人的腔体对气息的控制。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很注重对呼吸的控制。现代美声唱法研究表明:美声唱法主要采用横膈膜呼吸方法(或者称为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所以产生的声音比较深沉、厚重。

(二)共鸣。这里说的共鸣不是指演唱者和观众之间情感的共鸣,而是指演唱者腔体发声区的共鸣。运用好腔体之间的共鸣是演唱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是歌唱演员必备的素养之一,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唱法都需要腔体共鸣的支撑。腔体的共鸣从上到下通常分为头腔、口腔和胸腔三大共鸣体。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需要整体调动共鸣腔,使得变换声区发声时,不至产生突兀的痕迹,只是它们在调动腔体共鸣时,侧重点不同。

民族唱法也要用到腔体的共鸣,但主要是头腔和口腔的共鸣的使用。民族唱法在发声时通常采用自然发声方法,利用鼻腔、口腔和头腔对气息进行控制(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发声位置比较集中,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真实、细亮。由于这些腔体共鸣的差异,所以从听觉效果上能很好的感受到民歌和美声音色上的差别。

(三)发声特点(咬字、喉头的位置以及打开闭合程度)

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表演中,都强调咬字的处理。由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属于不同的语音体系,所以在咬字的技巧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以意大利语音为代表,而意大利语的单词发音主要分为元音和辅音,跟我们汉语的声母、韵母、前鼻音、后鼻音等完全不同,所以在发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美声唱法的发声讲究元音在前辅音在后,元音的咬字发音时讲究唱得清楚圆润,而辅音依靠元音的带动,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发音,而且发声的整个位置跟民歌相比较为靠后,声音效果显得较为含蓄。

其次,喉头的位置以及打开和闭合程度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美声唱法的表演中,喉咙和口腔要充分配合;在控制好气息之后,口腔必须充分打开,喉咙也必须保持完全开放状态,喉头自然下移,然后根据歌曲的音调来调整喉咙的打开和闭合情况,正是由于这种发声原理,所以我们听到的美声歌曲声音比较“扎实”,“醇厚”,因为它的发声点比较靠后和偏下。而民族唱法在演唱时,更着重强调口腔的功力,表演时嘴巴呈椭圆形,嘴角微微抬起,声音通过上下牙齿以及上颚的反射释放出来,所以声音比较“字正腔圆”,清澈明亮。

(四)表演风格以及舞台效果方面(舞台表现力)

歌曲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不同的作品风格和类型会表达不同的情感。美声唱法起源于宫廷贵族,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较为严肃的音乐。而民族唱法源起于劳动人民,群众基础深厚,所以比较轻松、欢快,而且表演时可以配合流行时尚的舞蹈,让观众赏心悦目,拉近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容易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尽管如今的中国美声唱法越来越民族化,歌曲表演时也有舞蹈或者其它艺术形式的配合,但是由于其自身固有特点,演出风格还是较为正式,庄重。

二、结束语

尽管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来源于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演绎方法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着较为严谨的科学训练体系,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而当前的美声唱法也慢慢渗入民族唱法的元素,使得其更贴近观众,更大众化;而民族唱法也汲取了不少美声唱法的优秀因子,使得我国的民族唱法更国际化,走向世界大舞台。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M].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探索[M].人民出版社.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3]杨真真.浅述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性和个性[J]黄河之声,2014.8:77.

[4]张梅.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对比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3.5:143-144.

上一篇:探讨新农村建设下村级图书室与现代农民教育之... 下一篇:古筝曲《战台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