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货币之谜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04 04:41:35

超额货币之谜文献综述

【摘要】摘要:按照货币交易方程式,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反映到物价的上涨及经济的增长上来。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却发生了该理论相背离的现象,即货币供给同物价相背离,这被麦金农定义为中国“超额货币之谜”,围绕着中国“超额货币之谜”,许多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开始重新审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他们主要从两个途径来进行研究。一条途径是在坚持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对某一个或两个变量进行修改从而减小甚至消除“超额”货币供给量问题,认为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超额”货币供应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之谜”。另一条途径是在原有货币需求函数中加入一些可能影响货币需求的新变量或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假设进行修改,从而避免传统模型可能存在的模型误设(如遗漏重要的解释变量)问题。

【关键词】“超额货币之谜” 货币数量论 货币需求函数对中国“超额货币之谜”的发现与定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Mckinon,1993),他对我国出现的“大量超额货币供应与低物价水平并存”的现象感到大惑不解,并将之称为“中国之谜”。即主要考察的是货币供给与物价的背离。

围绕着中国“超额货币之谜”,许多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开始重新审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他们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两条路径对传统货币交易方程式进行修正来解释这一“超额货币之谜”。

一、第一条研究路径:从货币数量论出发

第一条路径是在坚持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对某一个或两个变量进行修改从而减小甚至消除“超额”货币供给量问题,认为中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超额”货币供应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中国之谜”。

目前主要的研究是沿着第一种路径进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价格指数偏低假说、统计偏差假说、流通速度下降说以及时滞效应假说。

价格指数偏低说认为:中国“超额货币之谜”的存在是由于中国的官方物价格指数被制度或人为因素压低了,因而这种假说断言,如果我们用“真实”的通货膨胀计算,则中国不会有“超额”货币存在。从制度方面来看,主要原因是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服务业权数过低,而食品的权数过高。因此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可能被低估了(华,2007)。

与此相似的是统计偏差假说,该假说将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反常关系归因于统计方面的原因。一是价格指数方面。由于指数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导致中国的价格指数存在低估的可能,其中主要原因是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资产价格并没有反映到物价指数中。因而这种假说断言,如果我们用“真实”的通货膨胀计算,则中国不会有“超额”货币存在。有人认为中国的价格指数中应该包含虚拟资产价格(房地产、股票、债券等)的变化,并试图从这方面入手解释超额货币的原因(伍志文,2003)。二是来自货币供应量指标与物价指标之间的匹配问题。范从来(2005)等指出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流动性不同,对物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但究竟是存量货币还是流量货币,是M0、M1还是M2导致物价上涨还存在着争议。

流通速度下降假说认为:中国超额货币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认为在传统的交易方程式中是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才得出公式ΔM=ΔP+ΔY,但该假定不符合现实情况。因而,超额货币可以用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来解释,即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可变,那么等式就改写为ΔM=ΔP+ΔY+ΔV,从而得出EM=ΔM-ΔP-ΔY=-ΔV。

提出时滞效应假说的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是稳定的,而在短期两者关系可能非稳定,但这种不稳定主要是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如Friedman认为时滞效应的长度大约为6-9个月,这只是一个平均数。David Meiselman(1969)认为滞后期为3-6个月甚至3-4年不等。在国内,帅勇(2002)认为极有可能是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激烈变动和漫长的时滞效应导致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这种反常关系。刘伟等(2002)认为中国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增长率的改变对通货膨胀的有效影响滞后期分别是9和10个季度。

此外还有货币被迫储蓄假说、货币沉淀假说和综合成因假说等等。总的说来,他们关于中国?“超额货币之谜”的解释主要是通过对传统交易方程式中的一个或两个变量进行修正进而缩小甚至消除“超额货币之谜”。

二、第二条研究路径:从货币需求函数出发

第二条路径是在原有货币需求函数中加入一些可能影响货币需求的新变量或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假设进行修改,从而避免传统模型可能存在的模型误设(如遗漏重要的解释变量)问题。即第二条路径主要是通过引入新的变量试图解释中国“超额货币之谜”。

相比而言沿着第二条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货币化假说、货币传导机制梗阻假说等。

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政府的财政政策在决定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早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基本是没有关系的,并因此而提出了新的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学说来解释这种反常关系。其中以Leeper(1991),Woodford(1994),Sims(1997),Daniel(2001)等学者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国内邹恒甫等运用这一学说提出了价格水平由政府债券的实际值和政府财政剩余等来决定。

货币化假说的主要代表有易纲(1997)等,他认为中国大量超额货币供应没有造成通货膨胀的奇怪现实主要应该由货币化过程来解释。所谓的货币化过程,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长。他认为经济可以分为货币化部分和非货币化两个部分。货币化部分的交易是在市场上实现的,而非货币化部分是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为主的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相联系。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总产出增加了,货币化经济的比例也会随之而增加。因此,在传统的货币交易方程式中,加入了货币化变量,说明货币供给不仅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同比例增加,而且还要满足新增经济货币化的需要。

货币传导机制梗阻假说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存在多种缺陷,使货币供给的时滞效应过长,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在价格上,于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梗阻(夏斌等,2001)。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M2增加10%只会导致消费品价格水平2.53%的上涨,但在考察M2是否拉动传统货币数量方程式的另一个变量GDP的增长时,竟然发现GDP的增速维持在远小于M2增速的水平。刘伟(2002)、武剑(2001)发现,在传统货币数量两部门模型中,M2的增长不仅与物价P的增长不相符,同时与GPD的增长也不相符。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在向实体经济的传导过程中出现了梗阻,并没有完全传导到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上来。

特别地,近年来,沿着对“超额货币之谜”破解的第二条路径,向货币交易方程式中加入的新变量开始关注到虚拟经济上来,如伍志文(2003)的虚拟资产膨胀说在理论上做出了先期的探讨,而在实证方面,姜波克和陈华(2003)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02)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做出了数据证实。

三、总结和评论

从以上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超额货币之谜”这个迷题的解释,学术界大多各自为阵,分而述之。

在对“超额货币之谜”的解释中,研究者们主要是通过对传统交易方程式中的变量进行修改或通过加入新变量两条路径来减少甚至消除“超额货币之谜”中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背离。第一种路径的研究者坚持货币需求函数各变量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他们只是对个别变量进行修正,因此他们的努力仅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如价格指数偏低说和统计偏差假说,即使考虑到数据失真问题和统计方面的原因,这一学说仍然无法解释近几年来我国货币供给与物价之间反常关系越来越突出的现实。而流通速度假说从哲学上来说只是同意反复,对“超额货币之谜”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时滞效应假说,其往往适用于短期分析,对长期分析而言将无能为力(范大良,2005)。

相比而言沿着第二条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解释力上显然已经超越了第一条路径的研究,因此,对“超额货币之谜”的解释沿第二条路径――在传统交易方程式中加入新变量已成为研究的趋势。如货币传导机制梗阻假说,深入到了我国利率管制和证券市场异常发展的特殊国情,从而导致了货币扩张传导机制受阻,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时滞效应过长,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在价格水平之上。遗憾的是,该假说并没有深入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导机制的梗阻。而伍志文(2003)的金融资产膨胀假说已将研究视角转移到虚拟经济大发展的现实情况上来,提高了对现实的解释力,但他并没有对此深入分析下去,假说也缺乏实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Miller,Merton H.,Daniel Orr.A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Money by Firm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August

1966,80:413-435.

[2]Sims P. K. Hussein. Do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use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16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1:387-411.

[3]Wenninger & Radecki.A rationalization of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Cash.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86,80:314-324.

[4]Woodford. Money, Trust, and Central Bank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47,P217―237. 1994.

[5]Mckinnon Ronald I. 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Financial 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6]Leeper.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Money.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1,30-32,130-143.

[7]伍志文.“中国之谜”原因新解:金融资产膨胀假说.[M]. 财

经科学. 2003.01.

[8]范从来.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贷款供给吗――来自银行资产

组合行为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 2007.06.

上一篇:会计教学中分层次教学的应用策略 下一篇:农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