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文化产业研究

时间:2022-10-04 03:51:51

邮政文化产业研究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双重任务。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邮政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邮政文化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邮政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

1邮政公共文化的特征和形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任务,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广泛性、服务内容的公益性、服务范围的普遍性、服务方式的便利性等方面,这与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特征基本一致。

1.1邮政公共文化的特征

1.1.1邮政内隐文化的属性历届世界邮政日主题从不同侧面对邮政的内隐文化进行了概括,比如:“邮政,世界上最广泛的通信网”、“邮政把世界的信息送到你门前”、“邮政是和平的使者”、“邮政向距离挑战”、“邮政帮你拓展新天地”等,但最接近于邮政文化内涵的应是“情系万家,信达天下”,既表达了邮政以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包括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党报党刊等为内容的公益属性,又表达了邮政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求。

1.1.2邮政公共文化的均等性邮政服务的均等性反映在物质和技术层面,如今,世界各国大多数居民都可享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实物传递网———世界邮政网提供的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了邮政行业多项任务指标,并首次将邮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纲要》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邮政服务要做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实现以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和文化传媒为内容的邮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1.3邮政公共文化的基本性和便利性物理条件对邮政文化服务的约束很小,在交通工具不能抵达的偏远农村和山区,邮政可以凭借畜力和人力提供基本服务;在网络、无线信号不能覆盖的区域,邮政可以将家信、报刊及各种文化用具用品递送到需要的地方;邮政对接受服务的终端设施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地震、天气灾害等恶劣环境下,邮政总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服务,彰显了邮政文化服务的便利性。由于邮政提供的家信、报刊等公共服务价格低廉、使用便利,因此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服务方式。邮政文化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属性体现了邮政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

1.2邮政公共文化的内容与载体邮政文化是以信函、集邮品、报刊为载体,以书信文化、集邮文化、传媒文化为内容,由邮政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体系而实现的活动过程。书信文化内涵丰富,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传递、包装、纸张于一体,弘扬书信文化就是要使书信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修复虚拟世界的精神缺失。集邮是以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集邮文化是人们在收集、鉴赏、研究邮票的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及其文化现象。集邮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显示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体现在集邮的观念、行为和活动中,被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列,是“寓教于乐”、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形式。党报党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的连心桥,担负着加强党的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低俗文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要任务。党报党刊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沟通国内外各领域重要信息,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教育团结广大干部群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邮政于1953年起推行“邮发合一”政策,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偏远的农村和边疆,确保做好《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发行征订工作,不断巩固、扩大党报党刊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1.3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

1.3.1多样性书信文化书信文化有多种活动形式,包括书信比赛、礼仪贺卡以及以明信片为载体的公益性宣传活动。由、教育部、全国少工委、中国邮政联合举办的“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已延续七届,其中以“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少年儿童的1800万封来信,举办各类培训、辅导、讲座、研讨、评审活动1万多场,参与人数超过5000万人。随后,各省市陆续举办了以“牵手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为主题的书信活动,使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常态化。2009年,在举国欢庆建国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了国庆60周年“祝福祖国”大型寄语活动,为全国民众搭建一个抒发爱国情怀、传递美好祝福的平台。入围“优秀寄语”的21915枚寄语卡组成“寄语墙”,作为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进行展出。2012年由上海邮政、浦东新区文明办、共青团联合组织的“给未来一片绿”主题活动,将书信文化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开启了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天地。上述活动对传承书信文化,促进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道德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3.2群众性读报活动邮政党报党刊发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公共属性不容置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邮政在地方宣传部门、工会组织的配合下,在全国基层企事业组织中大力推广和倡导社会报刊发行站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基层读报小组,群众性读报活动成为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最普遍的文化学习形式,是群众性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的途径之一,也是丰富和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十分关注农村和城市基层组织的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包括农村书屋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群众性读报活动即将迎来新一轮高潮。

1.3.3持续发展的集邮活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是群众性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其活动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区县的社会团体集邮协会和小组。1991年,该组织曾经达到1800万人,同时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世界性学会组织,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还造就了一大批集邮工作者、活动家、集邮家、邮学家,他们是集邮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也是繁荣集邮公共文化的基本群体。在我国,许多中小学都建立了集邮兴趣小组,从小对学生进行集邮启蒙教育,也有不少文科院校设置了集邮选修课,不仅推动了集邮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而且促进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繁荣。除此以外,邮政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世界邮政日、邮政博物馆、集邮展览、邮票首发式、赈灾募捐等,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活跃社会文化活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2邮政文化服务的产业性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将全部文化产业活动划分为9大类,80个分类,包括广告、收藏和传媒。随着邮政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邮政已分割成三大板块,其中邮务类业务的属性趋向于文化产业。原有信函业务中,商业信函具有明显的广告特征,现在已占信函业务量的70%以上;报刊发行业务中,各类经济、娱乐性专业报刊是传媒产业的组成部分;集邮业务中,以收藏、拍卖、交易为特征的经济活动也归属于文化收藏产业。由此可见,邮政传统业务中的大部分属性已趋向于文化产业。

2.1邮政传统业务的流程转化文化产业链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上游的创意与研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以及下游的传播与发行。在这条产业链上传递的是文化产业所特有的知识产权(或称为版权)的价值,围绕着知识产权的形成、发展、保护、升值以及转化,构成了文化产业的生命周期,体现了文化产业独特的增值魅力。区别于传统的通信理论,文化属性的邮务类业务除了继续依赖网络的渠道作用,更应关注前端的“使用者需求”与后端的“受众分类”,这就需要改变邮政传统的内部流程管理,提供基于客户价值实现的全链管理。在邮政文化产业链中,不仅要关注广告信函,集邮品的内容、设计与制作,更要关注目标受众,为商家提供可靠的用户数据库服务和直销服务,实现流程管理向产业链管理的转化。

2.2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邮政业务类型根据物本身的传递与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的区别,邮政业务可以分为下述两类:一类是邮政全产业链介入(包括创意、制作、传递环节),直接提供文化产品的业务,主要包括:明信片、封片卡、贺卡、商函广告和集邮。另一类业务不直接提供文化产品,仅介入产业链的传播环节。此类业务主要是利用邮政的实物传递渠道,为其他文化企业提供文化产品的传递服务,如报刊发行、音像制品和电子商务的线下服务等。

3促进邮政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绝大部分邮务类产品具有文化两重性,既有公共性又有商业性:家信、礼仪贺卡及公益性宣传信函具有公共文化性,接近信函量的30%,商业广告信函归属于广告类文化产业;报刊发行业务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民族文化、弘扬社会道德的党报党刊趋向于公共文化,各类经济、娱乐性专业报刊是传媒产业的组成部分,趋向于文化产业;集邮业务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其中以鉴赏、纪念、邮史研究、邮票展览为目的的集邮行为属性为公共文化,以投资、拍卖、交易为特征的集邮活动属性为文化产业。

3.1文化产业是满足文化需求的保证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并不是对文化产品的简单增量,而是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现代创意产业将成为引领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邮政传统文化产品与关联产业交集可以形成新的创意空间。传统的报刊发行是传媒业产业链上的基本环节,但市场空间有一定的局限,可将这个环节介入图书、教材、声像、数据文化产品的供应链或无址广告产业链上,实现多链共享,拓宽市场空间,促进报刊发行与教育、数据文化及现代广告业的相互融合。集邮业务是一项传统的收藏文化,随着藏品的日益丰富和收藏活动的多元化,集邮业务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约束,可将集邮业务与礼仪文化及旅游业相融合,如旅游纪念品或旅游门票等,使集邮业务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集邮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环境。传统的广告信函主要用于产品的推介,现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形象宣传乃至供应链前后端服务,包括质量跟踪、用户数据库建设、售后服务等,与企业营销活动相融合。邮政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不仅为邮政文化产品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实现了邮政文化产品的优化升级,从而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2邮政公共文化服务是扩大文化消费的基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邮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是对政府职能的分担,在报刊发行、集邮活动、书信比赛等公共文化活动中得到各级政府的合作和支持,使邮政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影响更加丰富和广泛,也使社会公众对邮政企业形象、社会责任增强认同。另一方面,邮政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对文化消费者的培育和组织过程。集邮是一项比较典型的文化产品,对消费者的培育效果很明显,比如许多中小学建立的集邮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集邮启蒙教育,不少文科院校设置的集邮选修课不仅促进了集邮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培育了大批集邮消费者。邮政的报刊发行有一支十分庞大的社会发行员队伍,不少城市建立的社会发行站组织遍布党政军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为邮政文化产业培育健全、稳定的消费者群体。公共文化是扩大文化消费的基础,是邮政文化产业发展之“本”,能够赋予邮政文化生命。文化产业是“木”,能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邮政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邮政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邮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灌溉模式对烟叶生产的影响 下一篇:邮政商务平台管理息系统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