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震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及恢复重建

时间:2022-10-04 03:40:55

浅析地震对山区公路的影响及恢复重建

摘要:公路交通系统是重要的生命线系统。通过了解桥梁、路面、涵洞和边坡等的抗震能力和震后破坏情况,以确定公路交通系统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需要了解公路系统受损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除了山岭路基的防震原则,给出地震对公路危害度的测评,其次提出地震灾害公路防灾减灾预案,试图对公路的抗震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建设方案。

关键词:地震;山岭路基;防震原则;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 TU973+.21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提高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非常重要。预防和减轻震灾的工程性措施有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等工作,非工程性措施有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订(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等。

1地震对山区公路的影响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破坏地面,产生地面裂缝,塌陷等;发生在山区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雪崩等。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此外当伤亡人员尸体不能及时清理,或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2地震对公路的危害分析

根据四川省交通厅《“5.12”汶川地震灾后公路调查、检测报告》,以及对各种文献分析总结,得出地震对公路交通造成的灾害很多,主要的危害分析如下:

2.1 路基沉陷、扭曲变形

这是较为普遍的震区危害,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因地震造成的断裂错动或地下岩层受挤压、扭曲、拉伸作用发生变形而表现出路基路面变形,二是破坏平原区桥头路基沉陷变形破坏。路基沉陷、开裂或滑移破坏。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基底软硬不一致,密实度不一致,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并与岩土分界面或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地震时形成贯通性软弱面造成滑移破坏。

2.2滑移破坏、路基开裂

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密实度不一致,基底软硬不一致,多表现在斜坡半填半挖路基,地震时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并与岩土分界面或填土与原状土界面形成贯通性软弱面造成滑移破坏,地震时,路基边部出现松散滑落。

2.3 路基路面挤压破坏、隆起

受地震面波的影响,路基路面相互挤压、隆起变形,形成波浪状、拱翘状、错台开裂,地表波浪起伏,使路基随之起伏变形,在鼓起地段,产生众多横向张裂缝,严重者将路面面层结构挤走。

2.4防护工程破坏、路基支挡

地震时地基承载力降低、土压力增大、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材质、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震区路基挡墙出现坍塌、外倾、侧移、墙面鼓胀、基础脱空等现象较多。

2.5 滑坡

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引发的山体滑坡是由于大量土石方顺岩层的结构面滑动,导致公路被推移或掩埋。一般常见的是余震发生时山体断裂面上各种规格的土石被震落,在滑坡体后缘顺坡面滚落不断地堆积。

2.6 泥石流

在雨水作用下,地震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物加上陡峭的地形条件将会出现规模不一的泥石流。泥浆顺坡四处流淌,导致公路通行中断。在破碎体、堆积物充分的地段。

2.7 崩塌、落石

在地震力作用下,风化严重的陡峭山体上、裂隙发育的、或岩体松散破碎的高路堑边坡路段,各种重量规格不一的岩石会突然崩裂,并伴随山坡堆积物的坍塌,再一起向山下滚落,最后几十吨或数百吨的巨石将公路、桥梁、隧道洞口砸毁,而规格小的岩石和松散的坍塌体则将公路或隧道洞口掩埋。在风吹、草动、降雨、余震的影响下,往往会突然下落,直接危及到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危,令人防不胜防。

3地震灾害公路的恢复重建

3.1 公路路基的养护和预防

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抢”、“防治结合”的思想,把隐患消除在日常养护中,因此,公路养护部门要把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1)时刻关注地质信息,做好监测工作。调查和动态监测所辖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桥涵等设施。同当地气象部门联系,随时掌握气象动态,做好局部地震、山洪、泥石流的监控和防范工作。

(2)制定救灾预案,常备救灾物资。备好足够的水毁抢修物质和材料,资金有限时可采取与沿线料厂或物质供应商签定汛期即时供货保证协议的方式储备物质。

(3)全面抓好预防,落实好日常性养护。根据不同公路、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制定预防}生养护措施。每年震期前应对所辖公路进行拉网式隐患调查,查出的隐患应在震期之前处治完毕,尽可能把公路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大保护公路的宣传力度,提高沿线居民护路爱路意识。调动沿线居民积极陛,参与到维护路产路权的行动中,保持公路及公路防护构造物的完整性。增加植被,改善自然环境,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稳固边坡的作用。

3.2 山岭地区公路路基的防震原则

(1)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

(2)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

(3)在山坡上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

(4)在>Ⅵ度的烈度区内,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的验算。干砌挡土墙应根据地震烈度限制墙的高度。浆砌挡土墙的砂浆标号,较一般地区适当提高。

3.3 地震灾害公路的防灾减灾预案

当灾难发生后,交通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生存线。时间就是生命,必须按时间要求来制定公路交通防灾减灾预案。

(1)第一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地震发生后的1周内,特别是72h黄金时间内为第一时间段的公路交通抢通的关键期。这一时间段救灾工作主要以生命救援为主 ,第一时间段的公路抢通工作主要就是保障救援,不惜一切代价抢通公路,不间断昼夜抢通公路。

(2)第二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抢通公路就是抢救生命,保障通行则是延续生命。地震发生一周后至一月内为第二时间段的公路交通保通阶段。在生命搜救继续进行的同时,危及广大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险情主要有堰塞湖和疫病,既要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也要及时开展堰塞湖的排险工作。

(3)第三时间段的公路抢通预案

地震发生一月后至三年内为第三时间段的公路交通重建阶段。第三时间段主要是恢复重建,为地震灾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一时段的公路重建的指导思想是与全面恢复路网功能相结合,为重建家园创造条件。

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于预测地震何时发生的技术还尚不够成熟,因此抗震救灾也己经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但是,如何从每次地震灾害中汲取教训,如何提高我国公路抗震能力,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的的重大问题。我们系统分析了地震对公路的影响及破坏程度,以期认识了解地震对公路交通影响,探讨防灾减灾预案。

参考文献

[1]ZHANG D Q,CHEN S C.Learning the kernel parameters in kernel 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er[J],Pattern recognition,2006:133-135.

[2]NIJIMA S,KUHARA S.Gene subset selection in kernel-induced feature space[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2008,27:1884-1892.

[3]丁博涵. 张弦梁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性能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曹资,薛素铎. 空间结构抗震理论与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谈红外测温技术在500KV变电运行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厂变压器短路事故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