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及其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04 03:05:33

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及其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从现当代有关知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分析出发,对当前知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当前主要的产学研联盟模式和虚拟的知识网络协同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知识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组织

协同创新,作为当前新时期一个新的创新发展的模式,日渐成为创新模式当中的主流。任何的组织要开展创新的活动,都必然是有一定的创新行为的系统,因此,这样的一种组织结构,会给创新的组织提供很多必需的政策支持、管理支撑以及智力技术上的维持、创造力量等。每一个创新的体系都是由不同的创新组织结构构成的,并且每一个创新的组织结构都各自具备一定的功能,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创新系统的运转过程维持稳定。组织成员之间是否能够进行互动和协同,在相关的资源上能否做到共享和交流,在知识的学习以及转移的效率表现,都会对整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起到很大的影响。

一、现当代有关知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

协同创新问题,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由联邦德国的大学教授哈肯(Haken)提出,而这个发端于物理学的一个理念,很快就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当中发生更大的影响。协同创新其实就是一种协同学的知识理念的转移,其主要将协同学当中的理念和知识转移到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域当中。而协同创新能够产生的协同效应是非常关键的,企业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资本的有效增值,就需要产生有效的协同效应,因为协同效应能够更好地将企业原有的各项技术战略资源、市场战略资源以及组织结构上的战略布置进行结构上的优化,进而完善企业的运营能力。

在现当代的企业运营当中,要实现知识网络组织上的协同创新,不仅仅要在市场运营、组织管理以及技术资源三者各自的协同,还要促成三者的协同。这对于企业而言,不仅仅要促成客观条件的协同,更要关注到知识网络、协同知识的创新上。协同知识的创新关键在于调动出企业当中职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更大的创造力,将企业组织意志和企业的职员思想之间产生协同,进而在人力资源板块实现潜能的最大开发。

特别是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以来,如产学研三者连接成为联盟之后,对于技术创新板块,知识的网络组织协同创新,对于企业的生产力解放以及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在产学研的联盟当中,如何进行分工、如何进行利益的分配以及如何进行沟通和学习都会对组织的效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知识网络组织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上文谈到了产学研三者形成联盟,很多技术创新领域的运营者也很关注如何更好地发挥出企业的知识网络组织结构的协同创新效应。而当前科学技术的创新速度已经不断地加快,技术的创新领域呈现出交叉的联系,不同的科研团队以及研究的组织结构产生更多的联系,因此,协同创新作为知识网络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的联系方式,对于整合各自的资源,强化各自创新实力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从意义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技术的创新模式上看

如今的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创新模式的主流,技术创新所涉及的方面众多,知识领域交叉程度高,因此,知识网络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整合资源与实现突破。

(二)从创新的组织个体而言

因为当今的知识结构已经不是完全封闭独立的,呈现出网络状的形态,因此,没有超越网络而独自存在的知识,就要求了知识组织结构要依靠网络来完成创新。因此,知识网络组织的创新,进行协同创新的网络整合,可以更好地对相关的创新风险进行合理的规避,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网络中的各项社会资源,促进创新的效率的大程度提高。

(三)对于国家的战略发展而言

知识网络组织,实现协同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国家要从制造型转变成为创造性产业主导,就需要运用到社会各个知识网络互相之间的共同努力。中国当前的产业发展同质化程度比较高,而且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也比较低,运营以及经营的模式大多呈现粗放状态,这也都要求要联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走向协同创新的道路。

三、知识网络组织结构实现协同创新的模式

知识网络组织其互相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该组织的运行效率,因此,协同创新的具体模式选择,是需要知识网络组织结构联系实际进行选择的。目前,知识网络组织结构实现协同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产学研联盟及虚拟网络组织两种。

(一)产学研的联盟

所谓的产学研的合作,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三者之间形成合作,主要是以企业作为技术的需求一方,以高等院校或者是科研院作为产业技术的供给一方,这样就可以市场、运营以及技术三者的相互协同匹配。产学研的联盟主要是依靠技术合作的合同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依傍各自所呈现出来的优势,进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所需要的不同资源,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功能进行供给,进而对技术实现联合的创新。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由于各自主体之间的合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其具体的模式也各自不同。但是无论是任何一种模式,其都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甄选,进而达到产学研三者的最佳优化配置。

(二)虚拟的网络组织

虚拟的网络组织这种协同模式,主要是一种依靠着当前较为先进的现代化通信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然后进行沟通协调的模式。其主要是围绕一个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然后把不同的团队以及地区、乃至于机构的技术研发者联系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对于设备、技术以及信息等方面的资源进行共享。这样的一种新型的知识网络组织,能够超越空间界限,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化时代里面一种新的协同创新模式的突破。

1、从组织的构成上,由于虚拟的知识网络组织有着相当程度的弹性空间,可以根据知识网络的自身需求吸收需要的组织成员,进行优势上的互相补充,不要考虑到这些成员是身在什么地方,只要能够及时提供资源反馈即可。而当相关的任务已经完成之后,可以根据新的任务来进行成员组织结构的重新组织。

2、从管理上来看,由于虚拟的知识网络组织结构的管理,主要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因此,每一个网络当中的成员都是呈现出网格状的结构,互相沟通没有传统组织那种逐级上报的滞后性,可以缩短中间环节,更快地对信息进行传递。

3、从规模上看,由于虚拟的网络组织结构不会受到相关的人员数量的限制,因此,在特定的目标指引下,可以考虑以分工的不同来进行异地的研究开发,并且以信息化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和采集整合,信息上面的交互也更为及时,在协同创新上效率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协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琛,赵英军,刘涛.协同效应及其获取的方式与途径[J].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2004(10):47-50.

[2]李兵,张春先,佟仁城.协同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和探讨[J].科研管理,2002(2):124-127.

[3]王雪原,王宏起,刘丽萍.产学研联盟模式及选择策略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1):64-67.

[4]王安宇,司春林.联盟型虚拟研发组织形式及其本质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06-109.

基金资助项目:

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系统科学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项目: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 XQ12C02

2、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知识网络组织之间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研究12SB342

3、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知识网络组织合作机制研究12xgl003

万君(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 万君(1981-),女,重庆人,管理学博士,西华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

上一篇:煤炭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与弱电设备的雷击灾害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