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领导是校长的第一要务

时间:2022-10-04 02:12:32

课堂领导是校长的第一要务

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师生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抓手,是学校优质运行的关键时空,课堂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水准,也如实反映了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具备了课堂领导的专业权威和话语权,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才会成为现实。

一、磨课领导:打造校本文化,提高课堂预设能力

校长领导课堂,先得领导好教师的备课。备课,只要是教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都能说上之所以重要的若干理由。然而在现实中,备课环节往往是最薄弱的地方,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软肋。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分析,当下教师的负担是相对过重的,也是相对固定的。减负,减什么?课是要上,作业是要改的,学生是要管理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负担,似乎无从减轻。可是投入到备课上的时间与精力好像可多可少,无法考查。所以,抄教案,拿现成的教案,一份教案用几年也就屡见不鲜了;另一方面,随着规模办学的兴起,同一年级班级数的扩张,备课在有些学校也成了简单的工业化分工与操作,打着“合作与集体备课”的旗号,备课省事为一人只需备一课或一单元,同一年级拷贝共享。有时就是这一课或一单元,有些教师还是下载的或抄袭的,学校尽管提出了一些要求来规范,但备课被弱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充分调研本校教师的备课生态,在备课上体现领导力,体现智慧与科学,成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本质要求。

一是要引领教师在个体备课上舍得投入。这既需要思想的引领,更需要制度的保证。校长要智慧地打造学校的备课文化,对教师的负担进行必要的整合,从“有效与经济”的角度出发,减轻作业负担,减少无效活动,让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可以保证的时间,对各科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个体教学进行独特的预设。同时,学校还应不断丰富备课的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备课要求,针对不同的学期提出新的举措,尤其要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建立好各科备课的检查、考核、反馈机制,让“三级课程”校本化、教师化,让教师备课时代化、学生化、个性化。

二是要搭建真正的集体备课、合作研讨的平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缘自课前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离不开团队的“磨课”。校长要加强对“磨课”的领导,将集体备课、合作研讨常态化、制度化。形式上可以是网络研讨、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校内研讨、校际研讨;内容上可以是同课异构、异课同构;重点上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教什么与怎么教,特别是教什么的研讨。校长及其管理团队不但要在时间上、要求上、领导上充分保证,还要亲自参与到集体备课、合作研讨中来,引领教师共同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程。同时还要关注研讨机制运行效率,从而让教学的预设更加丰富,更加校本,更加有效。

三是要让备课文化影响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校长要关注每一门学科的建设,特别是传统理念下“小学科”的备课研讨。要加强“非语数外”学科的专题研究,关心这些学科的备课质量,让每一位教师对每一门学科的备课都用心预设,体现学校的备课文化。

二、课堂领导:打造生命文化,提高课堂生成能力

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段历程,是师生学校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能否张扬生命的激情,活出生命的尊严和内涵,获得生命的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而,有了高质量的预设,不一定就有精彩的生成,它还需要教师高水平的施教与智慧的引导。校长要从提升师生生命品质的高度来领导课堂,关注课堂,打造校本课堂文化,让每一个生命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让每一个生命都有所发展,提高课堂生成能力,提高课堂综合效益。

一是要立足课堂,主动实践。校长要对课堂有科学的领导,首先必须立足课堂,亲自上课,参与课堂实践。对课堂有了深入的把握,指挥才能行之有效。校长进班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要的是要有研究者、引领者的角色意识,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明确课程观念,把握学科教学主旨和精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动贯彻与落实。通过上课,从自己教学实践的微观层面出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策略的实施等才能拥有清晰的感性认识。有了感性认识才能深刻理解和正确解读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引领教师时才会符合校情,指挥时才容易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只有这样,领导课堂才会与时俱进、得心应手;观课指导才会对症下药,深入有效。

二是要深入课堂,观课引领。校长上课,目的在于为自己的课堂领导力“保鲜”,观课引导才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外显。校长观课,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还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考察师生40分钟的生命质量,使学校课堂文化真正落到实处。校长观课,一方面,要听得出名堂,讲得出道道;另一方面,校长的观课,不能仅限于本学科,还需要面向所有学科,面向每一个教师。因此,这就要求校长平时加强新课程理念学习,关注各个学科的动态变化和有关信息,尤其是对传统的教法学法与现代的教法学法的差异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在观课评课时可以胸有成竹地坦诚表明自己的观点,为教师改善教学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在校长勤于观课的同时,校长还需要为学校的管理团队建立起科学的观课机制、观课要求、观课评价体系,引领教师课课用心、课课精彩。

三是要跳出课堂,综合用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中最有意义的历程,治本之法是提高学生愿意学的内驱力,提升教师上好课的意识与能力。首先校长要跳出课堂抓课堂。对课堂的领导不能就课堂论课堂,要在课堂之外,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制度设计来引导教师主动学习充电,自觉提高课堂教学素养,完善课堂教学技术,用心上好每一节家常课。其次要跳出教师抓课堂。从学生的视野来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激活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进步,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智能都有开发的机会,让他们的长处得到彰显。最后,跳出考试抓课堂。不能考什么,教什么,抓什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每一门课都精彩,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洗课领导:打造反思文化,提高课后升华能力

课堂实践完成之后,也就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之后,校长的领导还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换言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体现在课后的升华能力上。

一是要强化“洗课”领导,引导教师进行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引导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清洗”:哪些环节是有效的,是成功的,是到位的,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以发扬;哪些环节是无效的,是非学科的,是“种了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的,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要加以摒弃的;哪些环节是不够到位的,是有缺陷的,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要加以改进的。显然,这样的“洗课”要求,仅靠教师个体的自觉,效果是有限的,也是不能长久的。这就需要同伴的互助,校长的引领,更需要制度的规范来提高教师的“洗课”意识,提升教师的“洗课”能力,改进学校的“洗课”管理,这些都考验着校长的领导智慧及其管理团队的执行力。

二是要注重教学反馈,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发展。因而,需要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与目标达成反馈渠道。教学后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观察与评价不容忽略,同时,还应根据评价的结果引导教师进行必要的辅导,完善课堂教与学,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更需要校长的领导智慧。

课堂永远是校长体现生命价值的阵地,是提高校长综合素质的源头活水,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晴雨表。校长只有与课堂相伴相随,智慧地抓好“磨课、观课、洗课”等环节,切实加强对课堂的领导,校长对学校的领导力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上一篇: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加快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下一篇:“雏鹰文苑”———少先队员梦想起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