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资源及其功效

时间:2022-10-04 01:05:25

山西省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资源及其功效

摘要 探讨了松木层孔菌的形态特征与功效,介绍其相关研究与相关记载,以促进该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 松木层孔菌;资源;功效;药理作用;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Q94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119-02

Resource and Effect of Medical Fungi Phellinus pini(Fr.) Quél. in Shanxi Province

DU Li-mei 1 HAN Rui 1 AN Tai-cheng 1 * SHANG Xiao-fang 1 WANG Jun-sheng 2

(1 Shanxi Province Sericul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Yuncheng Shanxi 044000; 2 Pinglu Fruit Industry Bureau)

Abstra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Phellinus pini(Fr.) Quél. were discussed.Related study and record was introduced,so as to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Phellinus pini(Fr.) Quél.

Key words Phellinus pini(Fr.) Quél.;resource;effect;pharmacological action;Shanxi Province

松木层孔菌,别名松针层孔菌、松针灵芝、黄芝、松黄灵芝、松白腐菌等。松木层孔菌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锈革孔菌目,锈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1-2]。有的分类松木层孔菌隶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的一种真菌[3-5]。木层孔菌属全世界有250多个种,在我国发现的有62个种[6-7]。研究表明,松木层孔菌是抑制肿瘤、治疗癌症的一剂良药,是目前世界上对肿瘤抑制效果最好的药用真菌之一。子实体含齿孔酸等活性物质,是所有真菌中治癌效果最好的品种之一。松木层孔菌集中产地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原始森林地区。山西省较集中产于有野生灵芝分布的中条山林区、太岳山林区,另外其他林区亦有一定数量。笔者最近10余年每年在中条山腹地海拔1 200 m深山搜集到松木层孔菌子实体。经过调查分析,山西省低海拔林区亦有所生长,多个盆地老树上也曾出现过。该物种具有很好的功效,为稀有药材,开发力度有待加强。松木层孔菌主要功效是抗癌、增强免疫力、降低血糖等[8]。

1 形态特征和山西省地理分布情况

1.1 形态学特征

子实体多年生,菌盖木质,呈马蹄形、扁平或贝壳形,一般在7 cm×24 cm左右,有的甚至能够达到23 cm×40 cm,厚2.5~18.5 cm或更大。盖面一开始会有红褐色的胶状皮壳,逐渐角质化呈灰色至黑色,棱带宽,边缘稍钝初期近白色,后渐变黄色至赤粟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的颜色为近白色至淡黄褐色,木栓质至木质,有环纹。厚度比菌盖小,一般在0.5~2.0 cm,味苦。菌管多层,每层厚3~5 mm,淡黄色,管口白色至乳白色。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在松、云杉、冷杉、铁杉及落叶松等针叶树的树干或朽木上生长,偶尔也生于阔叶树的枯腐木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野生松针层孔菌对针叶林的危害大,已经由侵染原始林转变为侵染人工林[9]。

1.2 山西省地理分布林区概况

1.2.1 中条山林区。包括中条山脉东西两侧的阳城、沁水大部和垣曲等地区。总面积612 645 hm2,共有林场14个。林地占总面积的40.3%,森林覆盖率32.0%。中条山历山地区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植物资源丰富,是山西省暖温带动植物的天然繁殖园。该区是山西省野生灵芝的主产区,灵芝科灵芝属的品种现已发现有4种以上,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药用真菌主要有松木层孔菌和桑黄两大类型。当地老百姓常把灵芝科的灵芝品种和刺革菌科的松木层孔菌都称作“野生灵芝”。

1.2.2 太岳山林区。包括沁源县及其周围平遥、介休、灵石、霍州等地区。林区的总面积为360 263 hm2,包括20个林场。林地占总面积的48.6%,森林覆盖率35.5%,是山西省森林覆盖率最大的林区,太岳山主峰五龙壑(在霍州东北)海拔2 551 m。该林区森林郁闭度偏小,疏林地占1/4。

1.2.3 其他林区资源状况。山西全省共有国有林管理局,即区划林区,除上述2个主产林区外,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在其余6个林区均有零星分布。资源在各林区排列顺序是:中条山>太岳山>吕梁山>太行山>关帝山>管涔山>五台山>黑茶山。

2 松木层孔菌功效与作用

2.1 化学成分

从木层孔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甾醇、萜类、多糖和脂肪酸等[8,10]。该种主要活性成分是多糖类,其中多糖可以和蛋白质形成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物质。深层发酵液能提取有多种胞外多糖。甾醇类、黄酮类有麦角甾醇单体、黄酮和二氢黄酮衍生物;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酶类、吡喃酮色素、生物碱还有神经酰胺类物质。

2.2 功能

松木层孔菌对于多种癌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有明显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力功能。具体作用如下:有效抑制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提高免疫力;恢复血小板和血细胞、红细胞的正常;迅速降低转氨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增强放化疗效和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镇痛作用减少并发症及耐药性,可作为肿瘤化疗中的治疗药、保肝药、免疫制剂来使用。

2.3 药理作用

一是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学者相继做了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层孔菌具有抗癌功能。二是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因子的表达,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三是治疗肝炎作用。张万国等认为针层孔菌能明显减少肝细胞变坏和坏死,维护肝组织正常结构,促进肝功能恢复。四是抗炎作用。层孔菌能抑制小鼠耳肿胀,有抗炎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五是降血糖作用。试验胞外多糖能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有报道称,目前菌类降血糖作用效果最好的是从鲍氏针层孔菌深层发酵菌丝体中提取的胞外粗多糖。六是抗氧化作用。子实体乙醇或乙酸乙酯提取物,能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活性[10-11]。

2.4 鉴别方法及用法用量

底面菌孔越密的松木层孔菌子实体品质越好,此外,味道越重、比重较大的品质较好。松针层孔菌15~30 g/d。水煎服,3个月为1个疗程,癌症患者应长期服用。中老年人的保健佳品,每天2~3 g泡茶喝。

3 松针层孔菌的研究进展

3.1 相关研究

自1968年日本首先报道裂蹄针层孔菌(桑黄)具有96.7%的抗肿瘤活性后,各国开始重视对裂蹄木层孔菌、针层孔菌等的研究。王稳航等[12]认为松木层孔菌3种多糖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小鼠血清、心、肝、脑、脾中SOD、GSH―PX活力,降低了MDA生成量,而对TOAC值影响较小;同时,3种多糖均显著提高了小鼠体内血清NO生成量。

在我国作为珍贵的中药材,对松木层孔菌的研究,目前与同属的桑黄相比很少。由中国知网(全国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学术百科可知,毕业论文有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松木层孔菌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层孔菌发酵菌粉的新药材研制及其活性成分Hispolon的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碱提松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刊物有《中国医药杂志》2013年08期《松木层孔菌(Phellinus Pini)胞外多糖结构解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松木层孔菌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17期(5)《基于核苷酸序列及RNA二级结构基础的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复合种分类学研究》;《中草药》2007年02期《刺革菌科4种药用真菌的ITS区序列分析》;《中国现代应用医学》2010年08期《松木层孔菌胞外多糖的组成分析及免疫学特征研究》;《食药用菌》2013年02期《松木层孔菌多糖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活性研究》;《分子科学学报》2012年02期《松木层孔菌多糖PED的结构及活性研究》;《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11期《松木层孔菌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第08期《松木层孔菌对正常小鼠体内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中成药》2005年12期《层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植物药分类)》2004年03期《木层孔菌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以上论文和文章均为报道近10年内研究松木层孔菌的研究工艺。

3.2 相关记载

针层孔菌属药用真菌主要集中在针层孔菌、裂蹄真层孔菌和鲍氏针层孔菌等,它们很早就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典中。《野生灵芝点燃生命之光》一书中介绍介绍北京肿瘤医院用平盖灵芝40 g、无柄赤芝20 g、松针层孔菌40 g进行配伍,对多例患有癌症的患者进行试验,在临床观察的过程中均无毒副作用发生。《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提到松针层孔菌具有优良的抗癌功效。另外《肿瘤与野生真菌》一文报道,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名誉理事长魏江春院士在2009年杭州市开会时讲到,俄罗斯居民平时就是用松木层孔菌来治疗肿瘤的。《扶正祛邪野生桑黄层孔菌》一书中也对其有记载,边同华教授(著名中医专家)治疗肿瘤多年来形成三大特色,即用纯中药无毒无副作用治疗肿瘤;形成自己独特的秘方;放开引进其他疗效好的药品;这些说法都围绕的是灵芝、桑黄、松针层孔菌真菌药物。

4 参考文献

[1] 张小青,戴玉成.中国真菌志(第29卷,锈革孔菌科)[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

[2] 刘波.中国药用真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3] 陈康林,卯晓岚,苏明达.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第一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2.

[6] 卯晓岚.中国药用菌物概述[C]//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47-50.

[7] 戴玉成.中国多孔菌名录[J].菌物学报,2009,28(3):315-327.

[8] 陶美华,章卫民,钟韩,等.针层孔菌属(Phellinus)中药用真菌的研究概述[J].食用菌学报,2005,12(4):65-72.

[9] 戴玉成.中国林木病原腐朽菌图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 薛梅,王秋颖.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类,2004,19(3):103-105.

[11] 李聪,邱丽,张永青.针层孔菌属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7):1484-1487.

[12] 王稳航,李玉,刘安军.松木层孔菌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11):53-56.

上一篇:无公害富士苹果的影响因素及栽培技术 下一篇:凌源市玉米高产创建采取的技术措施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