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托责任

时间:2022-10-04 11:09:19

教育信托责任

【摘要】在经济领域中,主体间的信托责任是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将经济领域中的信托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各种信托责任关系。在教育改革中,教育公平性问题嵌入式的存在于各个教育主体的信托责任关系中。确立竞争起点的公平、教育政策导向的公平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可以促成信托责任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托责任文化可推动教育公平化进程,进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公平理论;信托责任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39-02

组织行为学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不仅是一种客观状况,更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1]组织中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组织的“公平”有赖于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但十年、二十年都无明显进展,这是十分不负责的。这成就了一批教改流行语,却见证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无奈。[2]教育改革的各种问题需要长时间来推进,在改革目标实现之前,必然会形成的一种改革的新观念,而支撑此种观念坚持下去的力量便是一份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信托责任。

1 什么是信托责任和教育信托责任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关系由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面的权利义务构成,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围绕信托财产的管理和分配而展开。一般情况下,委托人和受益人是同一方,信托责任是指受托人对委托人/受益人负有的严格按委托人意愿(而不是自己的)管理财产的责任。[3]

信托责任是在信托关系成立,受托人就负有信托责任,不得使自己的利益与其责任相冲突,不得以受托人的地位谋取利益,也不得因此所获得利益除非委托人同意。[4]若把经济学中的信托关系引入教育领域,教育主体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托关系,比如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之间;政府与学校、教师、学生及其家庭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等等。

教育信托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可指国家社会整体、受托人指学校及教育机构、受益人指国家社会整体。即国家或社会整体把教育的问题委托给学校及各种教育机构,最终使得国家和社会整体受益,提高综合国力。

从狭义角度看,委托人可指家长和学生本身、受托人指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受益人是学生和家庭。即学生家长和学生把教育问题委托给学校及教育机构,最终使得学生本身及其家庭受益。

目前,在中国教育领域仍然存在消极的教育文化,例如教育腐败、教育不公平的尖锐存在、假学历的泛滥等问题,严重阻碍教育信托文化的发展。此外,“钱之问”和学校 “去行政化”等问题,从信托责任的角度来看,将进一步规范教育受托人的责任和使命,有利于其责任和利益的区分,有利于教育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更有利于教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强大的教育信托责任是诸多问题自然的得到解决的关键要素。

2 教育公平性与教育性托责任文化的关系

首先,要确立竞争起点的公平。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从未停止,比如学生择校问题,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点上,大多会选择花钱择校,尤其当学校让家长对学校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时候,家长和学生追求教育起点公平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实际上,追求好的师资质量学校,与其说是追求起点公平,不如说是在追求一份良好的教育信托责任。因为教育信托责任是优质学校的必要条件。同一地区在教育办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本原因,不应在于办学条件制约。探寻重点学校历史便知,在形成中,是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信托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办学,自然凝成一种视天下学子为己任的使命文化。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托关系体现。而正是这种文化,促进着教育公平化进程。

其次,确立教育政策导向的公平。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国内经济金融界信托责任亟待培养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一直强调人才培养的今天,教育信托责任文化的缺失和不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和教育经济效益实现。因此,明确而公平的教育政策导向对教育改革而言意义重大。这之间包含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信托关系。假如政府能够为民办学校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那么学生在读书的选择权上也就较为公平,择校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的问题也能得到缓解。从经济角度讲,私立学校符合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规则,正如企业对客户负责一样,有着高度的信托责任的企业才会赢得更多客户,教育办学道理亦如此。

最后,确立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部出台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政策,改变以资历深浅、职称高低来分配薪酬的时代。正如行政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认为“公正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平等、按照贡献、努力、社会调剂等原则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体系”。罗尔斯认为真正的公平首先是以不公平为基础的,有时改变平均主义恰恰是对贡献突出者的一种公平,他们都有着高度的信托责任观念。但网络上有人提出质疑,绩效工资制是不是会使教师更关注教学结果,忽视了对待学生的公平性以及教师所扮演的其他重要角色?从教育文化角度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角色不会因为一个工资制度的改变而变得糟糕,相反,一段时间后这种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恰激发其积极地去演好教师的角色,能够更好的培养和发挥其信托责任效能。因此,学校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可成为不断激励教师的工具,体现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信托责任关系。

3 结语

教育信托责任是教育公平化进程中的关键文化要素,强大的信托责任文化能够促进各行各业的长久发展,教育领域中的信托责任更应该引起关注,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进而反作用于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荠.从社会政策导向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组织行为学公平理论谈起[J].思想研究.2007(6)

[2] 熊丙奇.“南方科大”成流行语反衬教改滞后[N].东方早报.2011-1-04

[3] [4]陈丹丹.股权信托:一种创新的信托产品[J].华东科技.2003(1)

上一篇:从《翻译学归结论》看文化派翻译观 下一篇:浅论中国城乡教育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