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识谱教学的兴趣培养

时间:2022-10-04 11:08:17

论中学生识谱教学的兴趣培养

摘 要: 识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服务的。本文对常见的识谱教学方法和识谱教学兴趣的培养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中学生 识谱教学 兴趣培养

就识谱教学而言,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识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必须努力完成大纲规定的识谱教学任务。常见的中学生识谱教学方法有哪些呢?如何培养中学生对识谱学习的兴趣呢?

一、识谱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先入为主。

这种识谱方法是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练习学唱歌曲曲谱。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学90%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识谱比较准确。学习时间长了,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也基本上能视唱出来。

(二)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发现初中学生对视唱技能接受能力是很强的,只要他们乐意学。要想学生乐意学,问题就是音教工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三)教师在欣赏课中顺带地进行识谱教学。

这种顺带的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而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学习。例如给学生欣赏民族器乐曲《二泉映月》,上课之前,老师担心学生听不懂,但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乐曲表达的意境等,并且引导学生视唱《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学生欣赏时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着眼睛聆听,有的跟着乐曲轻声吟唱,有的甚至学着阿炳拉二胡等。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听老师简介乐曲,在欣赏第二遍时,大部分都能全身心地融入到乐曲的意境当中,并且在欣赏懂之后,还能完整地把《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视谱演唱出来。

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识谱的重要心理基础,如果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克服。相反,如果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肯定会采取消极、敷衍的态度,这时既使再美的音乐、再简单的旋律,也会拒之于千里之外。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决定着学生学习音乐或识谱的成效。在音乐教学中,我围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索,简述如下。

(一)重视课堂教学。

教师要认真备课,富有趣味地讲述,仔细弹奏、示范,充分利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板书等,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训练,适当变化教学方式,例如在视唱音程时,视唱二三次后,分成两组交替视唱,最后一个音由两组合唱一个和声音程。用这种方法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二)重视课堂外或书本外的音乐教育作用。

与其它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或识谱学习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如在校园广播中多播放优秀的音乐,大量地让学生听诸如《满江红》、《苏武牧羊》、《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统或革命歌曲,或《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民族器乐曲。

(三)赋视唱曲以多种感情性,让学生领略艺术的神奇。

我们知道,同样一首曲子分快慢两种速度、强弱两种力度唱奏,一定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如果识谱教学能从多种感情角度入手,进行速度、力度、声音色彩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从中领略到音乐中痛苦与欢乐、失望与希望等多种感彩的奇妙变幻,就能营造出一种活跃、变幻的课堂气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在感情的各种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樱花》这首歌曲,大家很熟悉,一学就会,所以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连弹两遍曲子,大家静听,第一遍速度较慢、力度较弱;第二遍速度较快、力度较强,并且左手使用柱式和弦伴奏。学生听完后不约而同说前者柔和温暖,给人一种希望和向往;后者坚定有力,表现出一种坚强的力量。于是让学生用两种速度、两种情绪随琴练唱,大家很投入,不仅很快完成了识谱任务,而且在练习中更多层次地挖掘了曲谱的内涵。

(四)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也是一门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学习识谱知识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把识谱知识的学习与音乐情境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过程的难度,也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故事,引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丰富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渴望春天》歌曲中,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看“春天”美丽的画面,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意境中来,接着用“报春鸟”在森林中自由自在欢快的歌唱声,让学生有意地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起到熟悉旋律和节奏的作用。教师只要通过精心的设计,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直观的教具引导,就能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知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识谱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育活动只是对学生进行听与唱的活动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要解决这一问题,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是最佳的选择。多媒体进入音乐教堂,它不仅把这种综合艺术形式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弥补了许多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识谱教学中,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教材中的《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为了让学生对歌曲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识谱教学,将与三峡有关的自然环境及音乐等以短片的形式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对音乐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便可以自然地感受和掌握旋律的节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可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将多媒体课件引入音乐课堂,运用于中年级识谱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六)利用学生容易接受客观事物的特点培养兴趣。

1.音乐要素节奏是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的,采用动感的教学形式既符合音响、节奏的运动特征,又能达到兴趣培养的目的。我在教学中借鉴奥尔夫、柯达伊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听,联系自然音响去理解,用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去体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理解节奏,继而进入创造节奏的空间,即由兴趣的激发进入能力的培养。

2.钢琴乐器进入课堂,也能培养学生的兴趣。钢琴弹奏,是一个动感的过程,通过弹奏再现学习内容,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巩固了学习内容。如我听某中学老师的一堂课时,他把钢琴演奏引进课堂,利用钢琴丰富的音色、速度变化,极大刺激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音乐内涵,确确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熟悉、理解音乐的能力。

三、结语

兴趣的培养是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努力的方向,是教改的精髓,是时代的召唤。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应该渗透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并顺带地解决;还要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作一些调整或变通,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婷.学生识谱教学的时期和方法[J].民族音乐,2008,(4).

[2]齐明英.浅谈识谱教学的兴趣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2).

[3]马艳锦.识谱教学与新课改一路同行――浅谈小学中年级识谱教学新思路[J].海峡科学,2010,(4).

[4]曹元洪.探索创新优化识谱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4).

上一篇:论《论语》中的意志心理学思想 下一篇:关注嗓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