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入手,提高复习效率

时间:2022-10-04 10:17:28

从兴趣入手,提高复习效率

一到三月,离中考就只有一百多天的时间了,以长跑而论,初三下半学期是冲刺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同学们将体验从未有过的紧张、劳累和枯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多门功课都集中复习,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语文学科由于内容繁多,千头万缕,学生不知何起,因而心焦意躁。加之一些教师的讲练无度,滔滔不竭,题海战术使学生手脚忙乱,早读晚修,课堂训练,一天到晚,没完没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麻木厌学,课堂上还会出现老师在讲台前拼命地讲,在黑板上拼命地写,学生爱听不听,心不在焉,你急他不急,再加上复习的内容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似懂非懂的,缺乏新鲜感,一些学生甚至装病逃学。显然这种填鸭式的复习方式如果不改变,我们教师三年的辛苦白费不说,还将会影响学生的前途,因而改变复习方式,激发学生复习兴趣对我们初三毕业班语文教师来说十分重要。

一、基础知识分散复习

中考当中,除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考查,还包括基础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作为中考语文当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字音、字形、字义,成语俗语涵义,以及文学常识、古诗词与文言文的默写。此部分内容为20分左右,占中考总成绩的六分之一。基础知识部分有3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量比较大,要求掌握780个词语,200个成语,20个俗语,14位作家作品以及31篇古诗词和16篇文言文;二是中考当中的考查比较细微,重视具体字词涵义,以及不同语境当中的运用;三是此部分内容大部分需要学生进行识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常常感到困难,因而基础知识分散复习非常必要。

第一,梳理汇总。这是基础知识复习首要的工作,把要掌握的字词以及成语俗语,还有要背诵的篇目整理到一起,这样把知识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又便于携带和记忆。

第二,合理规划,循序渐进。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有许多内容需要进行识记。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而言,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具体操作就是将这些知识进行分配,依据自己的具体复习情况合理地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化整为零。

第三,找出重点难点,区别对待。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分清重点难点。复习中,可以先自己进行理解,然后再对照词语或者成语的含义,对比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那些理解准确的词语可以一带而过,理解上有问题的就需要重点记忆。

二、课堂复习精讲巧练

作为一名初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师要掌握中考信息,把准方向,讲究复习的针对性,课堂要知到该讲什么,该练什么;如何使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

(1)明确主体,了解学情。

学生始终是复习的主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什么程度。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使复习要有针对性。这个“数”其实就来源于学情调查。调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问卷、检测、提问等。

(2)精心准备,科学归纳。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的头脑中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复习中,老师们一定要精心准备材料,搞好知识的归类和资料整理工作并做好前后知识的联系。我们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也可以用表格形式对比归纳。例如:

五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注重互动、讲究方法,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不是看老师读完了多少材料。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才艺的舞台,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老师讲得太多,自己很辛苦,效果反而不好。学生不参与就没有积极性,就无所获。而如果课堂上教师能设计出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就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如小组学习式,把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优生帮助差生,并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既提高了优生的能力也促进了学困生的学习。又如在进行阅读复习时,采取自命试题、互相作答的形式,就很有针对性。一些教师在复习时认为复习课不必朗读,不必品味深思,使语文课上成考点破解课,这是一种误解。课堂上书声琅琅,才会情趣浓浓;在不断咀嚼、品味及运用文本言语的过程中,才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升华认识,才能最终达到复习目的。

另外,复习中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多提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少提是非问。多搞指名回答,杜绝滥竽充数。

(4)强化人本,关爱学生。

复习是一项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老师累,学生更累。因此,老师一定要多关心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守住阵地。增强服务意识,强调非智力因素,增大感情投入,让学生“为知己者死,为悦己者容”,最终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5)要授之以渔还要强化巩固

复习时还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先事例后归纳。不仅如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随时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随时帮助学生订正错误。学生在复习中应有法可循,若能见到复习效果,他们才能有成就感,才能爱学。如复习记叙文中间的作用,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归纳:中间的作用一般从以下角度考虑:①内容上写出了什么。②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照应③写法上的作用④中心上的作用。然后选取两篇典型题型练习。一篇是中考篇目《晶莹的泪珠》“分析文章写父亲弥留之际对我说这段话的作用”和2011海淀一摸记叙文篇目《命运的驱使》“分析文章地10段的作用”。学生能够依据方法思考,做题的正确率就会提高。此后我又变换考题的形式,把《晶莹的泪珠》的题改成“分析写父亲弥留之际对我说话的心情和原因”,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之后又利用《命运的驱使》这篇文章让学生自己相互出题训练即达到了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达到了复习效果。

三、作业布置少而精,形式多样分出层次

复习阶段的作业最忌讳教师留整套练习卷,使学生在作业堆中点灯夜战,疲于奔命,不但严重影响复习效果,还会使学生厌学。初三的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留作业。不留作业,难以巩固课堂上的教学成果;而留作业就涉及到几个问题:留什么作业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做无用功?什么作业会使学生光动笔头不动脑子?留什么作业既能巩固课上所学,又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答题技巧?留什么作业既能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又能使学生乐于完成且不增加负担?能不能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选择更好的作业形式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多样的作业形式

分化背诵任务到每天,指定篇目到个人。分组查词典词语的注音做到资源共享。反思课堂复习内容归纳整理,自出题目阅读检测。例如课堂上讲完某段文章后,给学生留拟定三道中考题的作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考题形式出题,后面附上答案。如果是文言文第一题实词考查,可从课堂讲授的文段中精选出4个字或词加点,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比较用法和意义;第二题选取 4句本课文中句子译句;第三题,物形象理解或文意理解。说到这,多数语文老师都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自明。学生要想出好题,必须复习好课文,同时,还要兼顾以前学过的课文。老师可在第二天上课前,随便抽出一本作业作为上一节课复习题,既巩固了知识,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工作,还在做题过程中让其他同学自查与反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出题点,揣摩出题人思路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2.作业分出层次

如学困生必做背诵作业和查词典词语的注音,而自出题作业可不做,做的是老师出好的题,这样就使他们作业容易一些,避免产生畏难心理,逐渐增强学习自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中考语文复习中我们更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听,去思考,去表现,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上一篇:醉翁之意确在酒 下一篇:大变革与民主政治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