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导流洞施工技术

时间:2022-10-04 10:15:20

浅析导流洞施工技术

摘 要:导流工程施工技术难度大,工期十分紧张,致使进场后临时道路和隧洞施工构为关键线路项目。因此,必须精心组织,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施工安排和技术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目标顺利按期实现。

关键词:导流;施工技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F41 文献标识码:A

1 施工特点

本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导流洞进、出口段及边坡土石方明挖,导流洞石方洞挖和弃碴场道路的修筑。(1)合同工程量虽然不大,但施工工期很短,施工强度高。(2)施工现场场地狭窄,施工布置难度较大。(3)工程施工在桃溪河主汛期进行,受汛期洪水影响。(4)导流洞进、出口相距较远,施工工作面较分散,且施工工期相互重叠,不利于机械统一调配。(5)施工工期较短,为按期完成施工项目所投入的人力和机械设备较多。

2 水文情况

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35.8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404.9mm,多年平均流量5.28m3/s,历史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480m3,每年4~10月为汛期,11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主汛期为6~8月份。

3 围堰施工

3.1 基础处理:围堰填筑前先进行基础处理,挖除基面松散覆盖层,爆破找平河床出露风化岩石,使填筑料与基础面接触良好,达到较好的防渗效果。施工时采用220马力推土机配合人工进行。

3.2 围堰填筑:围堰填筑与进口段边坡开挖同时进行,开挖时自坡面溜土料至河床,人工装粘土堆筑。

3.3 围堰拆除:导流洞施工完后即可进行进水口围堰的拆除。利用PC200(1.2m3)反铲挖掘机立于堰顶后退拆除,弃渣采用10t自卸汽车运至牛背脊弃渣场,运距约1.5km。

4 土石方明挖施工

总体施工程序是自上而下削坡,先覆盖层开挖,后石方分层开挖。覆盖层开挖采用人工配合反铲、推土机清理表面,排除地表水,清除表层淤泥、树根及杂物,然后用反铲装碴,10T自卸汽车出碴。石方明挖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设计边坡开挖前,作好开挖线以外的场地清理和危岩处理、边坡削坡和加固,并完成相应开挖高程的地表排水、截水沟的设置。进口明挖采取自上而下分层梯段开挖,垂直梯段高度6~7m(出口分层高度2~2.5m),每层边坡开挖完成后及时申请初验并经检查合格后进行支护作业。开挖边坡的支护在分层开挖过程中逐层进行(出口边坡支护在完成2~3层后进行),上层的支护使下层的开挖能安全顺利的进行。施工期间,定期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安全监测,对有可能失稳的地段及时报告业主并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的稳定。

5 钻孔与爆破施工

5.1 钻孔,钻孔孔位、角度和孔深符合爆破设计的要求,钻孔偏差控制在技术条款规定的范围内。钻孔孔径:梯段爆破和预裂爆破孔径不大于100mm,保护层开挖钻孔孔径不大于45mm。钻孔开孔误差不大于15cm。对已完成的钻孔。孔内岩粉应予以清除,孔口予以保护,因堵塞而无法装药的钻孔,应予以清孔或重钻。

5.2 爆破试验,为了确保开挖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安全,降低爆破成本,在开挖期间应持续进行爆破试验和爆破监测,通过试验和监测确定并及时调整各种爆破参数,分析爆破效应的有关数据,不断优化爆破设计。在施工期间专门选派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名技术工人组成爆破试验监测组,结合开挖部位选定爆破试验地点进行爆破试验。

5.3 爆破地震效应试验

试验目的:确定质点振动速度传播规律经验公式V=K(Q1/3/R)α中的K、α值;式中:V-质点振动速度cm/s。Q-单响药量kg,R-测点至爆区距离m,K-与地质、岩土有关的系数,d-衰减系数,线装药密度:根据《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DJ211-83)介绍的公式:QX=0.188aδ0.5,a-炮孔间距=80cm,δ-岩石极限抗压强度,kgf/cm2,选用400kgf/cm2(平均饱和抗压强度),QX=0.188×80×17500.5=255.2g/m。选用255g/m,装药时底部加强装药2倍。装药结构见图1。

6 导流洞石方洞挖施工方法

6.1 洞口开挖与处理

6.1.1 洞口的边坡开挖和清理,洞口削坡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严禁上下垂直作业。应做好危石清理、坡面加固、马道开挖及排水等工作。洞口的边坡开挖完成后,在进行洞脸岩石和起始洞段开挖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爆破措施,防止爆破震动造成洞顶山坡和洞口岩石发生震裂、松动和塌方。

6.1.2 锁口及进洞措施,因导流洞进洞口围岩一般为Ⅲ类岩体,为防止洞口坍塌,确保施工设备及人员安全,须对洞口周围岩体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措施采用锚杆和喷砼相结合,锚杆为Ф22螺纹钢筋,L=3m@1.5×1.5m,采用Y28手风钻钻孔,MZ-30锚杆注浆机注入水泥砂浆,人工安设锚杆,并采用PH30砼喷射机喷5cm厚砼护面。

6.2 地下开挖超前地质勘探

6.2.1 超前勘探目的,为查清地下洞室中尚未开挖岩体的地质情况,及时研究选定掌子面后的开挖断面尺寸和支护措施,在监理工程师指定或批准的掌子面钻设勘探孔或勘探洞。

6.2.2 超前勘探孔、洞的位置和方式,地下洞室超前勘探孔和勘探洞的长度和尺寸根据需要与监理人共同商定,勘探孔和勘探洞的位置、方向、长度和数量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6.2.3 超前勘探资料的整理,完成超前勘探后,即通知监理工程师查看钻孔岩芯及钻进记录,并及时将超前勘探资料报送监理工程师。

6.3 施工期安全监测

在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地质条件的变化,量测围岩的变形、记录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和渗漏情况,评价施工程序,爆破参数、支护型式及参数的合理性,以指导施工和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期地下洞室的变形监测主要有:围岩表面位移监测。本工程主要应用收敛计进行围岩变形观测。观测的同时,测记收敛计的环境温度。

结语

本文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并广泛咨询、积极协调,并派有着丰富经验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指导,保工程质量,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震.高寒区多年冻土导流洞施工技术及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11.

上一篇: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管理 下一篇:浅谈业主方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