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句子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时间:2022-10-04 09:51:11

品读句子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将相和》是一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这样一篇老课文,如果我们重新细读,就会对它的语言特色把握更准,人文内涵理解更深。因《将相和》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所以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是必经途径。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学习抓住人物言行,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为了引导小学生读懂《将相和》,我把全文三个故事的学习安排在一节课之中,并对课了如下分析:

《将相和》的题眼在“和”字上,课文以廉颇与蔺相如两人从不和到和为线索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每个故事都自成一体,写得跌宕起伏,极为耐读。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是由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而引起的。我将它分为“进退两难、临危请命、智勇对敌、完璧归赵”四个层次,其中“临危请命与智勇对敌”是重点。如在备课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以宝玉有瑕疵为由把玉取回后理直气壮说的一番话。举行隆重的典礼也是蔺相如为了赢得时间完璧归赵而采取的对付秦王的办法。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勇敢巧妙地与秦王周旋,将宝玉完整地送回赵国,又使秦王无借口进攻赵国。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是秦王想让赵王为其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侮辱赵王的。我将它分为“秦王约赵王会见,蔺相如劝赵王赴会,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四个层次。其中“劝赵王赴约,逼秦王击缶”都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蔺相如成功地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因而“职位比廉颇高”这句话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句话在课文中起过渡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前两个故事的升华,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同时还是我研读的重点。我将它分为“廉颇不服,蔺相如躲避,蔺相如放话,廉颇请罪,将相和好”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特别是廉颇不服,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是廉颇小心眼儿、太自私。另外,蔺相如的“躲避与放话”这个做法也是很值得一提的。

从这个小故事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语言的表达体现了两个人物的形象,廉颇的自傲和对蔺相如的妒忌完全占据了他的心。话语中三次提到我怎样怎样,丝毫没有提及赵国,这也是因为对蔺相如高升不满造成他一时糊涂的原因。

我们再看蔺相如的话,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再有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这段话说明了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则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文章深入浅出,通过比较,使廉颇的居功自傲和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的品质自然而然地清晰起来,同时也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比较可以是多角度地进行。

这三个故事都有它们各自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从全文来看,这三个故事又是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我们可以把一、二个故事看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从这三个角度对语言进行研读,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

《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除了赞美蔺相如的生死观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深深打动我们的还有:超越个人的名和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荣辱观……尽管故事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风貌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 内蒙古通辽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两顿羊汤的收获 下一篇:构建和谐校园的两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