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民生与促公平的关系

时间:2022-10-04 09:29:32

保民生与促公平的关系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强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将意味着更加重视人的尊严、社会公正、和谐均衡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将成为现代城市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导向。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反映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上,又表现出三个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一是贫富差距拉大。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日趋复杂。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三是社会公平受到质疑。一方面是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下岗人员、务工人员的声音越来越弱;另一方面是网络民主、网络监督异军突起,政府的服务能力受到公众的诟病。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现象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和多层次、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对传统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些需求、矛盾和挑战,迫切需要通过社会建设推动政府转型。

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城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从发展趋势看,这种转型有三个基本导向:一是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就是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去;三是从“大政府”到“大社会”的转变,就是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这三个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互动的过程。构建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以适应于现代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要求,是真正意义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

相关链接

孔子学院:给世界一个温暖而积极的中国

至2010年底,全球已建成“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达500所。孔子学院正在给世界一个温暖而积极的中国。

随着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因此,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

在日本,“汉语热”直追“英语热”,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学习汉语的人多达200万左右。

据悉,美国公立中小学学习汉语的学生在2004年有2万多名,到2006年则猛增到5万多人。2003年,美国有200所中小学校开设中文课,2006年增长了3倍。美国某大学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愿意把汉语列入大学预修课程的高中有2500所。正是顺应了这种学习汉语的需求,美国有40多个州提出了建立孔子学院的要求。

据国家汉办统计,2004年,中国派出69名对外汉语教师,2006年派出1000名志愿者和1000名教师;2005年,海外有近3万人参加汉语考试,2006年则翻了一番。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了3000万人。

在东盟国家的孔子学院,中国灯笼、中国结、中国长城和北京天坛等成了学院里东盟朋友熟悉的事物。实际上,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学生们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熏陶当中,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儒家文化展示了她独特的魅力,慢慢地开始浸润他们的心灵。

伴随着孔子学院建设的步伐,中国“软实力”的影响随之扩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说,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积极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新闻周刊》评论指出,“通过建设孔子学院来向世界介绍中国是一个好主意”。

孔子学院的建设始终是世界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华尔街日报》发表《汉语推广热全球》一文评论说:“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孔子学院的推广,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误解。”2006年1月,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产品”:汉语》的评论,其中引用当地一所汉语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靓品牌,孔子学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

注: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在2007年4月9日挂牌。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原文转自《广西日报》,引用时有删减。

上一篇:31个省(区\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 下一篇:居民消费意愿:降至12年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