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策略探析

时间:2022-10-04 08:01:19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策略探析

【摘 要】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学历教育。本人根据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总结,从学校招收学生、师资队伍管理和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对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策略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的高校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增加了课堂案例教学、游戏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等多元模式,但实际上由于受到教学时间、教师水平、学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师生互动仍然只局限于短时的群体讨论、企业观摩教学等,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协作性,教师实施多元教育模式的持久性和设计能力尚显不足。即使重视实践教学,也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本文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者培养、校方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策略。

一、采购符合要求的“原材料”

目前,在是否接受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某个专业上,学校过于依靠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性格、能力等个性因素的了解。在对大一至大四学生近十年的教学访谈中,更多的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所选的专业,及学了这个专业将来做什么,自己适不适合学习这个专业都很迷茫。很多学生毕业后,在择业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做不了,以致很多学生工作后不断地跳槽换工作,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为了能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很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避免择业问题的出现,学校在招生上要注意“采购”学生的适应性和质量,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保证“原材料”质量。

(一)增加个性分析

作为接受学生的学校有义务在以分数作为衡量入学条件的同时,在招生的时候,增设对学生个性心理的测验和分析,并提供选择专业的学习内容、就业趋势等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感兴趣的专业。

(二)增设道德素质课程

为了保证输入“原材料”的质量,增设道德素质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于不符合考核标准的学生增设素质教育课程,以修正不良行为。

通过招生时的个性心理分析和道德考核等素质评价措施,可以预防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后,很多不适应和不合理行为的出现,使个体择业行为符合实际。

二、招聘并培养应用型的“生产者”

教师是从事教学的主力军,是培养(生产)人才(产品)的关键资源。依据责任原理,师资能否承担并完成责任将决定着学校能否输出合格“产品”。

依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能力不足,达成高水平工作绩效的期望值低,人们的工作动机也会降低,能力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拥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且积极性高的师资,就要提高师资在教学方面的能力。在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两项管理措施。

(一)调整招聘条件和增加事前培训

本文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除考虑专业、学历、职称外,还应调整招聘条件,应更加侧重教师的素质和实战经验。在只能招聘到专业、学历和职称符合要求或只有实战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的师资后,学校应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合理的岗前培训,安排教师岗前参与社会实践或进一步深造。

通过招聘调整和事前培训等措施来选择和安排师资进行“生产”,以确保能“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建立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

针对具有高成就需要的教师群体,为每一个人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设置考核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对达到学习要求的人安排合理的岗位,对考核后达不到要求的人进行岗位的调换,使每个人都能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成就感,工作积极性更高,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成绩和效果。

三、改进“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

针对高校管理,本文主要在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和考核构成上提出了以下策略。

(一)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所需

各专业负责人要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在能力、素质、意识等方面的要求设置课程。同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所学符合社会所需。

(二)课程安排应课堂和课外相结合

目前,高校课程主要还是以讲解的方式在课堂完成,学生更多地是靠听和记来完成学业,而根据成人学习特点:我听我忘、我见我记、我做我悟,说明应增加实践环节。本文认为,要想知行合一,培养计划中应缩减课程授课时间,增加课外实践时间。课堂教学运用案例、游戏、企业实景、分组问答互动教学、随堂测试等多种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将内容加以转化,使得学生学而知之,学而用之,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

(三)重视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多样化

目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仍以试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但所占比例较小,大概在30%-40%,期末试卷分数所占比例较大,在60%-70%。这使得大多数学生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同时对考试要求较高的比重,使得学生放松了课堂及平时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

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的是具有自律、守信、负责等优秀特质的人才。而获取高分的人很多是考试期间的努力而导致的“暂时性成就”,考试结束后,很快又被遗忘。自律、守信等优秀的个性特质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修正和坚持。考核要侧重过程,加大过程考核比例,甚至可以以过程为考核重点;增加实践考核内容。在考核比例构成上,既有理论分数,还要有实践能力、学习态度、为人品质等各种素质的考核。据此,提出以下策略。

1.平时考核策略

(1)考核内容改革

由简单的勤和绩为主,变革为德、勤、能、绩四位一体。勤主要指学生出勤情况;德主要指学生平时的听课学习态度、出勤表现、测试表现、考试表现,培养自觉、自律、主动性;能主要指在课堂分组和校外实践等活动中以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绩主要指N次作业测试。各部分比例可根据课程的要求重点而有所不同。

(2)考核方式改革

①德勤由老师的单独评价转变为老师评价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横纵评价;最后取三方的平均分为最终分数。

②能是考核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把握知识框架;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改革方案可采取师问变学问。具体做法是老师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根据提纲确定问题数量或范围,或根据准备授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讲述或模拟相关的案例现象,学生据此课前设计问题。要求分组完成;每组每堂一问;组外人思考回答,随机不重复点名回答。老师根据回答内容确定分值。此项活动后,老师针对课程内容和回答情况总结、简述。

(3)作业改革

改革目的是消化讲解内容,掌握知识点;避免抄袭、不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改革方案可以进行两到三章一次闭卷测试,或根据课程自身情况采用方案设计、实景问题解决、抽签面试作答等方式进行。

2.期末考核策略

以试卷为考核的,可以将试卷题型为改为客观题、实例分析题型,删掉名词解释、简答类死记硬背的题型,全部为理解分析题型。或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情况采用调查分析、实习报告、小论文等方式考核。

通过以上教学管理措施的改革,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产品”,同时高素质的学生在就业方向及需求的选择上更理性,更实际。

参考文献:

[1]周婷婷,王磊,曹素玲.当前中国和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9-11.

[2]任金秀,刘晓鹏,苏莹.从中外对比谈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60-61.

[3]张忠华.论影响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8):5-11.

[4]韩传龙,郑思亭,吴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3):114-116.

作者简介:姜磊(1975—),女,辽宁人,吉林大学硕士,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分析 下一篇:国际价值链分析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