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4 07:59:52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

1.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

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

1.3辅助检查

1.3.1大便常规共检查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

1.3.2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

1.4临床诊断在行影像学检查前被临床诊断为(1)急性肠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13例占15%。(4)肠套叠28例占34%。(5)其他如呕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疗及转归本组7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无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其中2例在压力达12kPa持续时间约10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1例在压力达12kPa后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急症行手术治疗。其余10例均因套叠时间超过24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中有6例行套叠肠管复位后肠系膜折叠,7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回肠及回盲部切除。82例患儿均成功抢救。

2讨论

肠套叠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的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2]。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查体可触及套叠肿块。本组临床观察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1∶1,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另外,肠套叠因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部分患儿来诊时已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等中毒症状,而此类患儿可无腹痛、便血表现,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延误非手术治疗时机。因此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耐心细致地查体尤为重要,查体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体征如套叠肿块、腹部空虚感等。在便血患儿中,如镜检红细胞每高倍镜视野达+++或以上,而白细胞无相应增多,应高度怀疑本病。治疗中笔者发现回-结肠套叠多见,少数为结-结肠套叠,而回-回肠套叠后再与盲肠套叠最少见。在治疗上,作者认为套叠时间少于24h,病人无血便,或虽有血便但时间少于12h者,也可试行空气灌肠,但灌肠时初始压不宜过大,以9kPa为宜,且注意保持压力时间。若持续2min套叠肠管无明显活动可试增加压力,但上限不宜超过13kPa,持续时间不宜超过10min,否则易发生肠穿孔,同长时间腹压过高亦可影响患儿呼吸,引起呼吸心跳骤停。肠套叠为小儿外科急腹症,但绝大多数首诊于儿科,因此,儿科医师应注意本病特别是早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罗星荣.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的肠套叠1例.实用儿科杂志,1989,4:20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

上一篇:桂花品种分类分析论文 下一篇:保险先进村创建工作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