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项目的实践模式操作与研究

时间:2022-10-04 06:50:21

2+1项目的实践模式操作与研究

摘 要:“体育艺术2+1”项目让学生在众多的体育和艺术项目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并使其发展成学生的艺体特长。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 艺术 2+1项目

“体育艺术2+1”项目是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确保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内掌握2项普及性质的体育项目如球类、跳绳、棋类等和1项普及性质的艺术特长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的教育改革尝试。让学生在众多的体育和艺术项目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加课外文体活动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并使其发展成学生的艺体特长。“体育艺术2+1”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专家引领示范、追踪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2+1活动的开展持久化、深入化

寻找实施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提升项目质量,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是项目工作展开的思路。“体育、艺术2+1”项目的全面实施需要从操作层面给予引领和示范,发挥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以独特有趣的情境、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营造积极参与的浓烈氛围,将活动引向持久、推向深入。加大督查的力度,在检查中纠偏,学校将“体育、艺术2+1”项目的活动目标、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具体步骤、评价标准,按工作的时段,及时上报,上级领导组对项目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走访督查,汇总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寻找相应的对策,给予必要的帮助,促进其正常开展。

二、体育艺术不分家,在教学中要让其充分融合,互相影响,共同进步

“体育、艺术2+1”项目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活动设置要有特色,富有趣味性是其亮点,另外还要有选择性,这样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同时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锻炼的需要,“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落实可以从根本上将素质教育抓实、抓好,“体育、艺术2+1项目”是现代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体现的是文化性、多元性,办学理念先进,在浓厚的育人氛围中真正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管理中,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将校园文化搞得特别好,体现出了学校的品位和高水准的内涵。体育与艺术,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在发展中融会在一起,体育与艺术携手共进,互相促进。艺术可以通过体育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同时艺术也给体育运动带来很大的审美价值,使体育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学生通过“体育、艺术2+1项目”的锻炼,不仅能使个性得到张扬,彰显学生的青春魅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得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学、合理地组织校园2+1活动,建立有效评价机制,确保2+1活动开展的效果

为了保证顺利实施“2+1”项目,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文体活动时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25分钟时间要保证,这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和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并且要将该项目内容在学期末对有关技能加以考评认定并将考评结果列入学生的学籍档案,这样一来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同时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活动氛围,为广大学生创设发掘自身潜力、展现自己的舞台,学校可以组织体育艺术两个教研组,制订切合教学实际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具体办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建立系统的专项课程进行培养和训练,定期进行竞赛活动,推动活动的发展。

考虑到“2+1项目”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实施分为首推项目、任选项目和开放性项目三个层次,这样比较有利于项目更快更好地发展。有些项目对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等条件要求不高,可以列为首推项目,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能够实施。例如,体操类里的形体练习和轻器械体操等既可以在城区的学校开展,也可以在山区的学校开展。对于有局限性的项目,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特点以及所具备的器材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体育项目。开放性项目是针对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和个人而言的,指具体的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活动项目,最终完成达标。2+1项目的达标标准分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采取学校认定的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文体活动及家庭教育等,努力达标。

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将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学校艺术教育功能、意义、价值的不断思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体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体育与各艺术门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体育越来越向着艺术领域逼近,艺术和体育运动项目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并成为引领体育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向。

参考文献:

[1]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

上一篇:透析职高生的自卑心理 下一篇:有效整合打造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