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4 06:44:07

浅议初中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仲伟贵在《浅议中学化学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中曾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逐渐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转变,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发展潜能,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有其特有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比如守恒思想、宏观与微观联系的微观思想、一般与特殊的思想等等。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不同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迸发思维的火花,并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学科思想的培养。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常规思维为主,思维缺少抽象性和创造性,但已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因此就要利用他们现有的优势,结合化学特有的学科思想,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设置多种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培养“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守恒的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做铺垫。

例如专题课《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因这是一节复习课,一节知识总结性的课程,故一定要避免直接传授已学知识,而应该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索,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层次。本节复习课分成了三个教学环节:物质分类、化学用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知识点一:物质分类

问题一:闹钟坏了你会修吗?(体现拆的思想)

问题二:一杯水你能拆吗?(体现物质的可拆性)

问题三:能无限制地拆吗?(体现物质的微粒构成)

问题四:如果你是一个水分子,你能看到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纯净物的概念)

问题五:如果跑进来一个酒精分子,这杯水还是原来的水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不同的微粒构成,引出混合物概念)

微观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如果直接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学生必然会无从下手,并感到迷惑和茫然,但是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问题就会简单化。学生利用常规思维解决这五个问题后,就能很轻松地归纳出“混合物和纯净物”在本质上的区别,即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知识点二:化学用语

问题提出:从下面的微观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化学用语”这一知识点应该说是学生考试常见的失分点,学生往往不能用规范的语言去描述,答案也不严谨。例如“H2O”中“2”的意义,学生会答成“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或“2个氢原子”,第一个答案忽略了水分子的个数“1个”,第二个答案忽略了这两个氢原子存在于何种分子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类问题,关键就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不熟悉、不理解。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探究。简单一句话、一个问题、一幅图,就足以引发学生的思考,面对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结合已学知识,给出自己常规的、发散的甚至是创造性的答案,也可以较好地让学生意识到“微粒可数”的观点。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如脱缰的野马在知识的大草原上驰骋,而不会偏离方向,不仅复习了旧知,还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拓展与延伸。

知识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画一画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

化学中存在的变化,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就已学习(沪教版第一章),已经会从宏观的物质是否改变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但对“为什么物质改变就是化学变化”“为什么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等问题不能真正理解,在第三章才开始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物质变化的本质,但却讲得比较浅显,并未真正深入,所以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画一画”环节。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很注意水沸腾时水分子的大小不能变,同时水分子间的空隙变大,而水电解时原子的大小及数目不变(原子大小隐含着原子种类),之后再“看一看”“比一比”,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纠错就可以较好地纠正一些同学的思维错误。学生通过前三个环节的训练不但可以顺利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加深对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的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同时也对今后“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学习埋下伏笔(第四章《质量守恒的应用》)。再通过“做一做”环节(学生未接触过的化学实验: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1)该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如是化学变化,画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并写出符号表达式?”。面对这样一个挑战(这个反应是高中内容),学生却并不茫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根据守恒思想中的“元素守恒思想”和“原子守恒思想”来确定生成物,既提高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类比、对比、归纳、练习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同时灌输化学学科思想中的“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方法”

化学的研究,通常总是通过对某些特殊的事物或事物某些特殊方面的研究,得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规律,并加以推广。同时事物在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同时,由于不同事物存在某些独特性,因此又具有特殊性。

例如复习课专题《气体的制备复习》。

(一)知识回顾

完成表格: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对比。

(二)气体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实验室制备气体原料选取的原则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4.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操作顺序

(三)知识巩固

(四)挑战自我

气体制备是中考必考题,不仅要能解决已学气体制备的相关题,还要能根据信息解决未学气体的制备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归纳出气体制备的一般规律,为此,本人设置了这样一节复习课。在本节课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对比”开始(课前准备),让学生在“知识回顾”时通过对比和类比等手段归纳总结出“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并在每一小点后及时辅以练习应用。既总结了新知又巩固了新知,再通过“知识巩固”环节进行综合训练,最后学生在“挑战自我”中由纸上谈兵转为实战演练(根据要求组装仪器,比一比谁的方案多)。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从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到练习的讲解,再到最后一个环节“挑战自我”的评价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基础实验装置、基础实验原理的认知与记忆,培养学生养成按序思考、按序分析的实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开拓,乐于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同时教给学生化学学科思想中的“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方法”,并学生运用“一般与特殊的思想方法”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问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中分校)

上一篇:歌剧《图兰朵》赏析 下一篇:创设情境导入,使思想品德课堂更为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