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04 05:43:23

注重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如何针对计算机技术瞬息万变的特点,将实践环节结合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16-01

1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课堂教学

1.1抓好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做起

教学本身是“双向”和“互动”的。《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原有素质,在淡化学生的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观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致使学生“隐其学”“苦其难”,从而泯灭学习兴趣,甚至“疾其师”而荒废学业。在今天的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新入学的学生,不论家庭环境,还是高中的计算机教育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连鼠标都没有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各位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这样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有效的,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主抓中间,兼顾两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当,依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习题的内容、数量等;对于非常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额外习题;对于极少数基础较差甚至是零基础的学生,采取单独辅导的方式,即在学生上机练习的时候,手把手教会基本操作。另外还可以安排有不同特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可谓省时、省力又见效,同时也弥补了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不足。根据多年的课堂实践和学生反馈,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失为抓好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1.2抓好课堂教学,从提高教师水平入手

在所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引领、启发和向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对授课课程熟练把握,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具体而言,教师在全面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全面了解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最新动向,对新老知识进行仔细研究。二是全面、透彻地理解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明确和了解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通过授课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灵活。三是要加强教师的科研建设,使其在实践中与计算机知识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通过参加科研、工程实践以及实验教学,获得书本之外的实用的一手信息,以便有效改善和提高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效果。

1.3抓好课堂教学,以教学总结为辅助

总结能力是一种从学习、认知到应用素质的体现,这一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对知识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概括、总结并最终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为创新式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实行问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目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锻炼,不符合目前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课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和理论。例如,“做一个PPT演讲稿,想加一个背景音乐,要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播放,如何设置?”。“在Excel表中,图表生成后,如何一次性将各数据系列设置成不同的颜色?”。“Word中图片如何翻转,两个相同的小动物图片如何实现面对面的效果?”。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而被教材忽略的知识点。同时,因为是学生们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期望和兴趣,从而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源泉。

2.2鼓励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不需要教的教,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是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这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

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老方法还要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C语言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尝试设计以下教学环节:提出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内容,讨论交流。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亲自设计每一个模块的作业过程,要求每个学生学完一个模块,自我设计一个作业,作业完成优秀的同学,在全班内展示,使班内形成互相启发,互相交流的良好学习气氛。

2.3注重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问题,一般由老师来给出答案,这样不利于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采取“分类”的模式,即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些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而有些问题,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还有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讲解,给出一种解决的办法,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效果也十分理想。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 自主学习[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 汪凤炎,燕良轼. 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平面设计”课程主题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下一篇: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