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和文本看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10-04 05:09:06

从观念和文本看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新传播媒介,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阅读习惯与审美定势,使得文学活动在写作、发表、传播、接受各环节都呈现出网络在线性特征,网络传播的信息化、超文本化使得文学创作的自由性、文本的开放性、的敞开性、传播的广泛性得到空前的加强。网络文学发展到现今,众说纷纭。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接受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提出“艺术生产理论”,即一定时期的艺术生产力水平决定着艺术生产关系,艺术技巧往往成为艺术生产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当艺术生产关系阻碍艺术生产力时,就会出现艺术革命。在信息数字化的时代,纸质传媒在很多领域让位于网络新传媒。在网络话语的强势之下,文学的精英垄断模式难敌大众化倾向。网络造就了一批有别于传统作家的作者比如安妮宝贝等一批网络作家。网络文学的反叛性品格,对传统规范文学的颠覆性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的审美文化心理。安妮宝贝作为较早进入网络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早期网络文学的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网络文学的走向。

“网络文学”概念一直是有争议的。有的研究者指出:“一种新的技术的出现,其意义可能只是技术性的,而不具有哲学和文化的内涵:也可能是价值论的,将带来观念改变以至革命。”网络给文学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是只有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意义呢,还是具有改变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意义?这是一个关系到网络文学的定位的根本性问题。”…也有人提出:“网络文学主要是‘网络’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就作品而言,网络文学大抵包含了两类文学作品:即以电脑为传播载体的搬上网络的传统作品和专为网络创作、首次在网上的网络原创文学。”

作家的看法似乎不同。台湾网络文学作家蔡智恒(痞子蔡)在《网络文学和我》中回顾说,早在1996年左右,台湾就讨论过网络文学应该是怎样的,如果只要发表在网络上的都算网络小说,那么万一曹雪芹复活,把《红楼梦》贴在网络上,《红楼梦》就是网络小说了吗?它跟网络小说还是不一样的。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是指在写作、发表、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网络在线性质的文学活动,各个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王朔认为,网络文学就是写在网上的东西,说到底网络只是一个载体。第一届“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大奖”的评委、作家张抗抗的看法可能代表了一批作家:

“在进入阅读之前,曾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算去迎候并接受网上任何稀奇古怪的另类文学样式。读完最后一篇稿时,似乎是有些小小的失望――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恣意妄为,多数文本却是谨慎和规范的:准备了网上写作的网络化特质,事实却是大海和江河淹没了渔网;准备了网上写作的极端个人化情感世界,许多文本仍然倾注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社会关怀;准备了网络世界特定的现代或后现代话语体系,而扑入视线的叙述语言却是古典与现代,虚拟与实在杂糅混合、兼收并蓄的。被初评挑选出来的30篇作品,纠正了我在此前对于网络文学或是网络写作特质的某些预设,它比我想象的要显得温和与理性。即便是一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性文本,同纯文学刊物上已经发表的许多‘前卫’作品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若是打印成纸稿,‘网上’的和‘网下’的,恐怕一时难以辨认。我不知道那些‘异质’的和‘另类’的网络成品。就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是被初评筛掉删去,成了‘漏网之鱼’?”“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因此,桑地认为,“网络不过是一种新的媒体,其文学特质没有任何变化,所以网络文学的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作家似乎质疑网络文学对于文学特征的改变,以及是否确立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存在方式。网络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一些研究者更多地坚持网络有着自己新的传播特点以及新的接受特点。

而研究者从网络文学的特征出发,认为网络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与阅读心态,即阅读方式由读书转向读屏。而读者的阅读态度也从沉浸转向浮躁,从思索状态转向需求。这些转变决定了网络文学的特征即自由性、大众性和游戏性。

网络文学的虚拟性,以及低门槛和几乎不审查状态,很容易生成自由的无责任感,作者自由地抒发喜怒哀乐,尽情释放生活的压力和烦恼。这是隐藏在虚拟性后面的无责任感,或许也是虚拟性带来的自由性。但是,“能够真正体现自我意志的终究只是极少部分技术和文化上的精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所谓的个人选择最终只能落入大众的窠臼。个人的自由在无数人的自由中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义,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比起一般文学,网络文学接受速度明显加快,由读书到读屏的转换,确实导致了读者对文学创作平面化,感官化的要求。可以说,高科技发展导致人们接受文学的方式感官化。

但是,网络文学容易造成的状态,并不是网络文学的完全状态和必然状态。除了网络这种技术性的因素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外,还有其他特征。网络文学还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幼稚状态,这当然主要是指它的成熟部分。但它的基本特点会保留下来。网络小说的主题、结构特征和语言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包括电子技术的发展不见得就一定会推动网络文学接受上的平面化和感官化的要求,读者既然是多样化的、多层面的,那么电子技术或网络技术与文学的结合也会适应这一状况。网络文本的多媒体性和动态性,可以说是文学在网络传播方式上的一种反映。虽然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影响,但似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文学的内容和文本的形式,因而基本上属于传播学的范畴。至于超文本性,网络文学传播的简单、直接、快捷,这只是网络技术层面的东西,未必一定就使文学本身的特征发生根本变化。在视觉文化铺天盖地的“读图时代”,网络文学的变化应该看作是非文学性的变化。所以,过度的焦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虽然我们承认这样的焦虑是有其合理性的,也承认这样的变化给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文学价值观念的变化。

网络的能量为网络文学带来了最为广泛的读者群,网络文学传播因此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特征。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来自复制、粘贴等的简便操作,以及转载、下载等的便捷,它带来的覆盖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同时具有网络文学阅读和评论的自由性。

就以网络文学的特性来说,网络传播的实时的交互是优于其它传媒传播的地方。它在极大地提高读者数量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书写与阅读的互动,这是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所致。写作有私人性,而网络写作有比较复杂的地方,既有私人性,又有开放性即非私人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以及操作的简便,使得网络文学在网络上的传播要比其它传媒更为广泛、更为迅速。文章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之间转贴和流传,评论和争议也如同潮水般涌流。这种即时的回应,使作者既受到互动的鼓舞,又特别容易寻找到写作的方向。安妮宝贝谈到过这一点:“就像网上的那些不知姓名和性别的人。他们固定地看我的文字,从随意的帖子到近3万多字节的小说。不断地写来E-MAIL,告诉我他们看完小说以后,心里的疼痛。虽然我很少回信,却找到自己为之而继续写作的理由。”在互动中,网络成为交流的平台,读者随时发表阅读感想。即时的信息反馈以最快的速度改变影响了网络文学写作。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信息的巨量性,给网络信息带来极大的可选度。同时,信息的传送与接受又以单位时间来计量速度、流量和费用。因此,网民必须有“上网小时”的费用考虑,快速的浏览使得信息的阅读呈现极大的跳跃性。为适应瞬间阅读,同时也受到屏幕的空间局限性的制约,短小简约的书写模式自然是最佳的选择,短篇小说成为网络小说最常见的文学样式,即使是为数不多的长篇创作也多是以章节式连载。因而在网络上对时代精神和主流话语的响应,对历史宏大事件的叙写的可行性大为降低,而个体内心的抒发却是网络传播或网上书写最大的便利。作者往往在网上进行最直接的情绪流露。在这样的语境下,网络文学对当下的关注往往是借助对个体情感的关怀方式,情感型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因而占多数,网络小说也因此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色彩。安妮宝贝以《告别薇安》、《无处告别》等现代都市情感短篇小说成名,由于对男女情爱给予极大关注而在网络作者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多媒体特性,使网络文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和生动。对声色光影的整合使得网络文学比依赖其它传媒的文学形式更容易被接受。安妮宝贝在“榕树下”的个人网页即以清冷的灰色确定其写作基调,对比鲜明而又凄清的黑白照片是心灵和灵魂的写照。网页上所呈现的一切可视可感的因素,都是网络文学的有机成分。网络传播在整合了传统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使得网络文学传播呈现出有别于先前文学传播的新景观。

网络传播最大限度地面向大众,数字化的网络文学形式需要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学趣味的读者,网络文学难以那么“阳春白雪”。在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倾向的引导下,为大众为网民写,给大众给网民看就是基本原则。在这种真正大众化、通俗化的写作中,大众生活和自己作为大众成员的生活成为最直接的表现题材。

那些在网络上漂浮着的人,他们写字。他们哭泣÷他们变成海底互相放逐却不可碰触的鱼。但是鱼是没有眼泪的。

所以写字成为惟一的拯救。

网络作者用具有敏感的情绪和脆弱的灵魂的人物,来承载情绪化的网络文学,也宣泄自己的心声。安妮宝贝小说中的爱情表现,是对现代都市生活和情感状态的“缩小”。现实性对都市情感的无情介入,爱情在物质化下的变形,对品味、个性的追寻、对责任的回避,其实就是网络文学背后的社会感情世界。

网络传播的大众性,使网络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世俗化,也赋予网络传播主体以平等性。建立于网络主体的平等性基础之上的网络传播,在文学写作上便是以自由性为体现的。能够上网,能够在电脑上从事文学写作,就有资格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发表也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而这种自由正是基于网络创作的不具名特性带来的责任的不明晰造成的,这种可以将真实掩藏的自由带来了情感抒发的随意性。很多网络初起并不是以成名为目的,而是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接阐发为主旨。在这种直抒胸臆的写作背后正是压抑情感解脱的欲望,以及对的追求。在这种无功利的创作意旨下,文本不再承载额外的意义负担,因此,网络文学容易流于一种意识迷离的自我沉迷状态。安妮宝贝的情感故事往往包装着城市边缘人的一类形象,尽管往往不属于鲜明的性格。这些城市边缘人承载了郁积之情。他们享受孤独,但又不甘孤独,这是一种无法排遣的矛盾,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是对现实的脱逃,对精神的向往。孤独是自我的隔绝,是身份的未定。或许漂游的灵魂无法找到确证的定位。

网络作者普遍喜好凸显感情元素。尤其是“80后”作者,普遍对小说的情节性不很重视。人物的出现多是相似的情境。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具有都市象征性符号的酒吧、咖啡屋是常用的背景,但描写也只是作为小资情调的烘托映衬,而作为城市行走的不定象征符号的地铁车站,也有似曾相识之感。

抒情小说情节的相对弱化,使叙事结构较为单一,但它们绝不属于平铺直叙。营造人物活动的环境氛围,似乎是为了情感宣泄。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这种氛围的经营多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破坏,叙事视角的跳跃。以及在叙事主干上加上旁枝,使得原本单一的文本结构复杂化,同时也制造了话语的阻碍,这一系列效果的产生,不但增加了小谠本身的审美性,也避免了小说阅读停留在完全浮泛的状态。

当然,这些对正常语言规范的背离与颠覆,带来阅读障碍。这也许不利网络小说的传播。对这些障碍的消解,安妮宝贝并不是靠故事的情节。对生命、对死亡、对爱情的个体探索是一种情绪的释放。网络爱情小说表达了对当下都市男女情感问题的关注。在网络文学活动中,写作主体、表现客体、阅读主体的界限不再明晰,表现为审美距离的逐渐消解,客体不再是被表现的内容,主体试图把自己融入到客体中去,用“个人化”写作增加经验的可信度,这使得作者去捕捉流动的生活或思绪,并以私人化而可信的语言说服读者,让阅读主体产生最为贴近的情感体验。

网络小说似乎对人物形象采取简单化处理,涉及文本篇幅、情节场面,使得人物不太容易从容地丰满起来。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规范,它们似乎是明显远离的。

网络映射出人掩埋在社会规约中的深层自我或是“另类自我”。在网际的折射中,自我以陌生形态出现。由于匿名的数字环境,自我意识和随意性加强到了极致。网络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思维与传播途径,也改变了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传统的阅读习惯被篡改。再没有单纯意义的受众,接受主体同时也是写作的指向。阅读主体地位的中心化,是文学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相结合的产物,文学走上了市场化道路。

这种中心地位在网络文学的传播过程中得到强化。在网络阅读中,这种中心地位则通过读者的选择得以体现。读者对阅读文本是否具有可读性的判断和选择,基本上依赖感觉上的相似性。相似体验需要疼痛的抚慰。网络小说的传播,其动力往往就是这种无法言说的微妙的共鸣,近似的经验或期待又引起接受中的互动。

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性必定带来评判差异,但即便只是评论性的“灌水”,也有可能在网络小说的写作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网络文学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而形成的文学种类,它为文学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影响了文学的传统习惯,使得网络小说在传播、创作与阅读上呈现出新的景观。依靠网络发展的强势,网络文学也在发展,但它的道路还很漫长,对科学技术的依赖以及网络作家自身文学素养的要求,都是对网络文学的潜能与发展态势的规约,但将来网络文学也许会像传统文学那样出现自己的“经典”。

上一篇:美剧的暗潮涌动及其叙事策略的影响力 下一篇:新世纪小剧场戏剧的困境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