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的暗潮涌动及其叙事策略的影响力

时间:2022-07-25 03:25:50

美剧的暗潮涌动及其叙事策略的影响力

早在1980年代,《加里森敢死队》曾让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最早感受到美国电视剧的魅力,而此后的《神探亨特》、《霹雳游侠》、《超人》等美国电视剧都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部在当时的美国并不算很成功《成长的烦恼》更是使国内观众第一次接触到“情景喜剧”,并催生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但这股美国电视剧的影响潮流,在1990年代以来有退潮之势。美剧最初的影响之后,“韩剧”曾经风光一时。但由于广电总局限制引进剧在黄金时段播放,在《大长今》的收视狂潮之后,虽然像《宫》、《我的女孩》等电视剧在国内仍有不俗收视率,总的来说,现在的韩剧已不能在国内电视剧市场中独霸一方,往日气势如虹的“韩流”已渐显“夕阳无限好”的疲态。

内地电视剧不仅受到国外电视剧的影响,还受到港台地区电视剧的很大影响。港台电视剧由于其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在国内的电视剧市场中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由于香港电视剧逐步放弃了其一贯坚持的“依靠剧情打动观众”的创作理念,而转向“高成本、大场面”的华丽制作;台湾电视剧过多依赖帅哥美女的明星号召力,而忽略了在剧情、对白、演技、制作等因素上的琢磨,使得现在的港台剧难以对国产电视剧形成真正的威胁。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美剧”的潮流似乎在暗暗涌动,不容小觑。这股“美剧”潮涌,非指曾经涌动过且对中国的情景喜剧生产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六人行》、《欲望都市》等美式情景喜剧,特指以《越狱》、《迷失》、《英雄》、《反恐二十四小时》等为代表的美国电视剧的流行。而且“美剧”潮主要漫流于以大学生、青年白领等阶层为代表的青年观众群体,由于他们代表着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流向,我们不妨说,美剧对中国电视剧的深远影响力,恐怕远未表现出来。

近年来,出于保护国内影视产业的需要,广电总局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对国外电视剧的引进和播放。但各种美剧仍然间或见诸于国内一些不太大的电视台。而且以大学生、青年白领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依托网络媒介,更是不断接触到美国比较新的影视剧集。于是,从《老友记》到《欲望都市》,从《24小时》到《越狱》、《迷失》、《英雄》,美剧热依然在年轻的受众群体中延续着。

无疑,中国的电视剧是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也有着独特的主流意识形态格局,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传统也是需要变革和丰富的,成就背后的危机的阴影则有待扫除澄清。有人戏言中央台一套黄金时间播的电视剧是大爷大妈们的专门剧场,话虽苛刻也颇片面,但还是发人深省的。

所以我们在检索总结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巨大成就之时,也不妨把借鉴的目光放得更开一些。我们也不妨郑重发问:在当下中国电视剧的策划、创作、生产、宣发等诸方面,我们或许还可以向美剧学点什么?

毫无疑问,因为受到意识形态、观赏习惯、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美电视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许,正是这些差异吸引了大批青年学生和白领的眼球,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求变的接受心态和期待视野。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对这些差异略作分析,以便厘定我们可资学习借鉴的策略。

我们先从对美剧的观众分析入手。观众在美剧创作和发行的渠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观众的收视习惯影响电视剧的创作类型。通常意义上的美国电视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黄金时段播出的情节系列剧(Drama)、日间时段播出的肥皂剧(Day Time Soap Opera)和情景喜剧(Sitcom)三大类型,由于每种类型所针对的观众群各不相同。在剧情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也有较大差异。日间时段肥皂剧主要针对25~40岁的家庭主妇,这些主妇关注的主要是家庭中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对社会敏感话题并不十分关注,因此日间肥皂剧的主要情节也是大家族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物关系冲突,情节本身通常并不激烈。场景以内景为主。一般每集1小时左右,以对白为主,吸引观众的通常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成长和人物关系的变化。剧中即使涉及敏感话题也会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被淡化。黄金时段情节剧主要面向上班族和学生,这些观众的空闲时间通常集中于晚间。且由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对于故事情节的戏剧冲突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黄金时段情节剧的故事情节通常有比较激烈的冲突,且场面通常比肥皂剧宏大火爆,用以吸引较轻年龄段的观众。同时,由于观众中上班族比较多,因此,像律师、医生等社会中公认的精英职业颇受关注,而律师剧、医生剧也是黄金时段情节剧中生命力比较强的类型剧。情景喜剧的特定观众群是以纯粹娱乐为目的的电视观众,这些观众观看电视的目的比较单纯,为的是通过电视在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求片刻的欢乐。因此,情景喜剧无论从编剧还是表演上都为这一目的服务,通常比较轻松欢乐,且经常关注时下比较流行的话题。然而,这些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由于美国现在工作的女性日渐增多,家庭主妇数量明显减少,而年轻人和未成年人中电视观众的人数增多,因此,为了吸引年轻的观众,肥皂剧也开始以时尚的话题为主要内容。

其次,观众对于电视剧情节的期待影响电视剧剧情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日间时段肥皂剧,由于肥皂剧是在播出之前一星期制作完成,因此可以针对观众对上周剧情的反应安排本周的情节,同时可以将时下比较流行的话题加入到剧情之中,而由于观众的要求让已死的人物重新复活的事情也并不鲜见。相对而言,黄金时段肥皂剧由于是在播出季之前6个月完成制作,因此并不像肥皂剧那样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和流行的话题来安排情节,但每季播出之后,仍可以根据观众对已播出的剧集的反馈来编写以适应观众的需要,如在《越狱》第二季中,故事并不主要发生在监狱中,观众反应不好,于是在最新播出的第三季中,主人公被重新放到监狱中,监狱成为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情景喜剧中的观众反应更为重要而直接,因为其制作通常是要有现场观众的,于是,现场观众对于剧情和表演的反馈会赢接影响演员的现场发挥和现场对台词和剧情的调整。

再从美剧的剧本形态和叙事结构看。美剧其实并非中国观众概念中的“电视连续剧”,实为一种“电视系列剧”,即同部电视剧的各集之间并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情节线相串联,而是通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来结构剧集。每集电视剧的故事都相对独立。同国内电视剧关注整部剧集的完整性不同,美剧更为关注每一集故事的独立性:同中国观众关注故事或者事件的最终结局不同,美国观众的期待更多是――每集中主要人物又面临了什么挑战,而又是如何完成这种挑战的。因此,美国电视剧的基本结构都是在每集开始时。主要人物遭遇到某种难题,或者接受某项任务,或者主要人物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然后经过一集的发展之后,难题得到了解决,任务圆满完成,冲突的双方也尽弃前嫌、重归于好。 系列叙事结构成为美剧的一大重要特色。 美剧中系列叙事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媒体与消费者相互交流的必然结果。因为观众在关注某一剧集的同时,必然会对播放这一剧集的媒体(电视台)同样的关注,对电视台的播出计划、广告类型等做尽可能的了解,以确定自己关注的剧集播出的具体时间。这种形式与美国观众对电视剧的消费习惯有直接关系。在美国,不同的电视剧每周只播出一集,而每部剧集在每一个播放季(通常为6个月左右)仅播放24集。因此,观众在观看某一特定剧集时,上下两集的观看时间间隔通常为1周,这么长的时间会淡化观众对于情节线的印象从而削弱连续性,而系列叙事结构则恰好符合了美国观众的这种电视剧消费习惯。同时,系列叙事有助于提高媒体即电视台的受关注程度,从而使电视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此外。由于不受特定情节的限制,电视剧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一直制作下去。

不妨说,美国的大众传媒素有系列叙事的传统,美国电视剧的系列叙事结构,也是对这种系列叙事结构模式的继承。由于系列叙事能够提升受众对于媒体的关注度,新兴媒体通常会采用系列叙事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地位,短篇系列小说、连载系列漫画、广播剧、系列电影都可以看作是应这一需求而诞生的。

当然,这种叙事结构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观众对于剧情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经典的线性连续叙事也会显露头角,很多电视剧有时也会采用通过某一特定的故事情节来结构全篇,如《绝望主妇》中贯穿整部电视剧的凶杀案,更有甚者如《24小时》、《越狱》等电视剧中,每一个播出季播出的24集都集中讲一个故事,每一集都是推动或阻碍主人公达成其最终目标的一环,这种集与集之间的紧密性无疑增加了观众对于下一集的期待。当然,这种叙事结构在美国电视剧中并不占主要地位,即使是上述两部电视剧,其每一播出季之间的故事仍没有情节线的联系,叙事仍旧是系列式的。

最后从美剧的影像风格看,美国电视剧的影像风格是多变的。尤其是黄金时段情节剧,为表现情节的紧张和场面的宏大而采用如长镜头、大景深甚至手提摄影,如《绝望主妇》的第一季第一集的开场,为展示剧中故事发生的场景,镜头跟随一个女主角从她所居住的房子一直到其聚会的场所;而在《24小时》中,为突出情节,采用大量的手提摄影。以营造被监视感从而强化紧张气氛。除了黄金时段情节剧之外,日间肥皂剧和情景喜剧中的影像风格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如在情景喜剧《欲望都市》中展示场景的长镜头和跳接等非流畅剪辑方式被大量应用。

再如《迷失》的第一集就颇有先声夺人的声势和影调。开篇第一个镜头是一只惊恐万状的眼睛的特写。第二个镜头是仰拍的在斑驳的阳光中微微摇动的树林(模拟主人公的视角),然后是俯拍出躺在丛林中的主人公,然后是音响渐起…一银幕上很长一段时间万籁俱寂,处于静音状态,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好地营造了杰克医生突然遭遇飞机失事,被抛出飞机掉落林木草丛中那种身心震撼、近乎虚脱的感受,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视听觉冲击力。

一般认为,电视由于其屏幕尺寸相对较小、观看环境较为嘈杂、观众心理参与度低等因素,因而不适合采用过于复杂和多变的影像,而应将注意力集中到剧本、对白和演员表演上。但美国电视剧多变的影像风格仍然很值得我们思考。这自然是好莱坞奇观化影像风格在美国电视剧中的流风余韵,同时无疑的,更是电视剧人出于对影像本身对于叙事的重要性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多变的奇观化的影像风格对于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对美剧之观众定位、叙事结构、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粗略分析,不难发现,准确的观众定位和类型划分使得美国电视剧能够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制作和宣发策略,并选择最适合的广告赞助商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适合观众口味的情节和叙事结构能够维持观众对于电视剧的关注和期待,同时使电视剧的播出媒体――电视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多变的影像风格在满足观众获得视听刺激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电视剧的叙事手段,吸引了年轻的电视观众群体。

那么,在当下这种电视剧市场并不十分景气的现状下,美剧提供的操作层面的思考如下:

从观众定位说,由于中国电视剧在制作和播出机制上都与美剧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如美剧那样根据观众的反应来拍摄制作。然而,如何通过准确的观众定位,在剧情中强化特定观众群所感兴趣的内容来吸引潜在观众群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观众定位这一概念在国产电视剧生产早已引进,然而,由于受种种具体情势所限,每部剧集的观众定位往往比较宽泛,缺乏精确度。这使得某些国产电视剧往往难以有的放矢,缺乏吸引力,从而影响电视剧的收视。

其次,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叙事形态与情节结构也是一个重要要素,采用适合特定观众群审美取向的情节形态和叙事结构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观众对于长篇线性叙事的青睐,使得故事情节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就此而言,美剧式的系列叙事似不能成为国产电视剧的主流。但因为“分众时代”的观众群并非铁板一块,我们电视剧的叙事节奏、形态、结构能否更加多样丰富一些呢?平稳的影像风格、缓慢的叙事节奏与平和的故事情节为较年长的观众所喜欢,但年轻观众呢?

最后,电视剧归根到底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因而多样性的影像风格和视听效果,无疑能增添电视剧的魅力。就总体而言。中国电视剧往往在影像风格上偏重于单一的平稳摄像、中近景拍摄和流畅剪辑,这虽然符合大多数电视观众的观看习惯,但对于追求视听刺激的年轻观众则未免不够了。而且影像不仅是直观的,也是叙事的,放弃了影像的叙事功能。必然会削弱电视剧的表现力。

韩流的降温,美剧的流行,当下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兴盛与兴盛背后的严峻形势……这些,都要求着从业人员不断开始新的艰难探索之路。

上一篇:晚清旅行文学中的世界博览会想象 下一篇:从观念和文本看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