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时间:2022-10-04 04:46:04

重庆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摘要:介绍了重庆农村沼气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发展农村沼气的优势条件,对重庆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沼气;现状;优势

重庆是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新兴直辖市,山区和丘陵面积占辖区面积的93%,农村人口占70%以上。重庆市加快农村沼气发展,既是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需要,也是三峡库区保障水体安全的需要,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和环境综合治理,彰显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通过介绍重庆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农村沼气的优势分析,对重庆市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提供参考。

1 发展现状

1.1 农村户用沼气池稳步发展

重庆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已经突破农村能源建设的范畴,成为改善农村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较快发展。截止2009年底重庆累计已建设沼气池108万口,农户入户率达到15%。重庆市农村沼气建设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初具规模。

1.2 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始起步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畜禽养殖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经开始起步,一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已经开始建成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底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约200余处。

1.3 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得到初步发展

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养殖模式出现了多样化,在养殖业较为集中的区县出现了养殖小区、养殖合作社的模式,同时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也得到了发展,到2009年底建成运行的小型沼气工程约有700余处。在永川、壁山、大足、酉阳、彭水、黔江、梁平、开县等养殖业比较集中的区县调研发现,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结构均为传统的砖混地下池,有些则是几个户用型沼气池并联而成;主要以养殖大户、小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养殖规模为年出栏生猪50~1500头不等,入池原料主要以畜禽粪便污水为主,秸秆使用较少。

2 存在问题

2.1 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发展滞后

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没有从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看待,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少数乡镇还有部分沼气空白村存在,发展较为滞后,适宜农户入户率仅26.15%,与国内其他省市尚有差距。

2.2 区域发展不平衡,规模较小

重庆市40个区县中,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速度等各不相同,导致全市农村沼气建设不仅规模较小,而且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且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农村沼气发展较好,适宜农户入户率普遍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26.15%;而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数量都较小,没有达到重庆市的平均水平。

2.3 建池技术落后单一,综合利用不足

重庆市现有的沼气池多为传统的水压式砖混沼气池,农民建池多由当地未经培训的建筑工和自己进行施工,施工难度大,建池周期较长,但建池质量较低,存在建池材料浪费、建池成本高等问题。且传统沼气池使用管理不方便,池内易结壳,出料清渣较为困难,冬季缺乏增温保温措施,产气不稳定,不能高效发挥作用。目前农村沼气建设用途比较单一,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结合不够,主要用于生活燃料及照明,由于技术、生活习惯、认识等原因,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率比较低,综合效益未能完全体现。

2.4 原料单一,户用沼气池使用率不高

由于沼气发酵工艺技术的限制以及现有传统水压式沼气池结构特点,农村户用沼气池普遍采用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原料过于单一,极易造成原料不足。而另一方面,秸秆资源作为农业种植生产的产物,在农村产生量大且集中,但秸秆作为原料入池发酵工艺技术相对复杂,入池前需要进行切段、拌添加剂、堆沤等预处理措施,易结壳,农户较少采用秸秆发酵制沼气,秸秆利用多为直接燃烧,造成秸秆资源浪费极大,利用率低下。重庆是个劳务输出大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人员多为老年人和儿童,从事家庭养殖逐渐减少,农户畜禽存栏量有限,产生的人畜粪便减少,造成沼气发酵入池原料减少,原料来源不稳定,沼气池正常使用运行率不高,使用率仅为78.1%。出现建池容易、使用困难的局面。

2.5 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滞后,工程工艺技术落后

尽管重庆户用沼气发展速度较快,但大中型沼气工程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与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且多数采用传统的地下砖混结构或隧道式,工程工艺技术明显落后,存在着居住分散与集中供气的矛盾、现有先进的沼气工程技术装备的高昂成本与重庆地区经济承受能力低的矛盾。产生的沼渣、沼液处理利用粗放简单甚至直接排放到邻近的河沟,缺乏综合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措施,从而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而已建成的沼气工程运行效果良莠不齐,有的基本能够正常运行;有的在冬季运行效果较差,缺乏冬季管理的技术措施;有的由于管理技术人员素质水平不高,沼气工程建成后管理不到位,以致废弃闲置。

2.6 科技支撑体系尚为薄弱

重庆市的沼气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还落后于农村沼气快速发展的形势,对沼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经费短缺,科研力量分散,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力度不够,技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沼气新技术的科技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集成推广、成果中试转化的农村沼气科技创新的载体。

3 农村沼气发展优势分析

3.1 沼气发酵原料丰富多样,沼气发展空间巨大

3.1.1 畜禽粪便资源丰富

养殖业是重庆农业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庆是农业部确定的生猪、山羊、肉牛优势产区。2008年全市存栏生猪1 566.47万头,出栏生猪1898 67万头;牛存栏103.61万头,出栏41.02万头;山羊存栏126.07万只,出栏149.61万只;家禽存栏9966.92万只,出栏16363.71万只;兔存栏937.64万只,出栏2170.28万只,全市畜禽养殖产生固体废物约8570万吨,畜禽粪便资源丰富。而目前重庆市413万户适宜发展沼气的农户中仅发展了108万户沼气池,沼气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

3.1.2 秸秆原料丰富

重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主要生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油料等农作物,每年产生各种农作物秸秆约1200万吨左右。而目前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仍是以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方式粗放且效率低下。随着秸秆制取沼气技术的不断成熟,丰富的秸秆资源可为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原料,使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 池:同时农村沼气的发展可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出路,减少农作物秸秆的二次污染。

3.1.3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丰富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包括柑橘皮渣、稻壳、玉米芯、甘蔗渣、花生壳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重庆是国家农业部规划的柑橘优势产区,近几年的柑橘产量都达到了1 00万吨以上。柑橘鲜食和加工下脚料的皮渣数量约占柑橘产量的20%,而果汁加工,更将产生约50%的果渣,因此每年集中产生的果渣果皮超过20万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是一种较好的厌氧发酵原料,以之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能源化、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拓宽了沼气发展前景。

3.2 气候条件优越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19℃,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400h,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适合沼气发酵,农户可以常年使用沼气。即使冬季要增温、保温,管理运行也要方便得多。而与北方相比,沼气冬季安全越冬,周年产气稳定的问题较容易解决。

3.3 农村用能结构的改善要求发展农村沼气

重庆地区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以柴薪+秸秆+煤的混合型结构为主,其中柴薪、秸秆等生物质能直接燃烧的所占比例大,全市农村平均达到80%以上,沼气、秸秆气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过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用能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降低柴薪、秸秆的直接燃烧,并不断提高沼气、秸秆气等生物质能源的使用比例,这将对农村沼气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沼气建设需求增大

近年来,随着重庆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2008年达到了4126元,比2007年增长17.6%。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增强了农民的投资能力,农民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能够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沼气建设中来,促使农村沼气建设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3.5 科技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沼气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秸秆干发酵制取沼气技术的研发及不断成熟、不同发酵原料制沼气的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新型沼气池建池结构、材料的研发应用等沼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配合大中型沼气工程及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开展,以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优化组合,把沼气建设融入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农业生态中去,并成片成规模地发展,将会使农村沼气建设获得新的生机。

上一篇:浅谈太阳能电池回收 下一篇:养牛场一体化沼气工程启动运行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