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40例远期随访观察

时间:2022-10-04 04:05:33

摘 要 目的与方法:本文对小儿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40例连续随访7~10年,以了解其转归。结果:HBsAg阴转5%;本组HBsAg阳性率80%,除2例未坚持复查外,HBeAg阴转率36.7%,抗-HBe阳性率13.3%。临床转归:出现ALT40%。TTT或CFT异常25%,肝大17.5%,脾大10%;12例出现蜘蛛痣。其中有急性肝炎经过者25%,演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硬化12.5%。慢性活动性肝类10%。未发现肝硬化及肝癌病者。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 转归 随访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05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我国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10%~15%。本文对14岁以下小儿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40例进行连续7~10年随访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3年1月~1995年每年在本地某镇普查肝炎所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而无症状和肝脾肿大等体征的小儿,连续进行随访观察至1995年12月。共40例。其中随访10年20例,9年10例,8年5例,7年5例。男30例,女l0例。年龄2~4岁3例,5~10岁30例,11~14岁7例,平均8.17±3.25岁。

观察方法:血清HBsAg于前5年对每份血清标本均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方法,后10年改用酶联免疫吸附(ELESA)方法进行检测。前5年每2~3个月抽血1次,后10年每季或每年各抽血l次,须连续检测4次以上结果阴性者,定为HBsAg阴性病例。对于阴转者同时作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乙肝e抗原(HBeAg)和抗乙肝e抗体(抗-HBe)于前5年使用琼脂扩散法,后10年改用ELISA法。抽血时间同上。在随访开始时,将HBeAg阳性者定为HBeAg阳性病例,以后只复查HBeAg阳性者。HBeAg阴转者须连续检测2年以上阴转,且在持续阴转过程中不再出现阳转,才定为HBeAg阴转病例。

肝功能检查:前7年谷丙转氨酶(ALT)用King氏法,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FT)用Hanger法;后3年AlT用赖氏法,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用比浊法。

症状和体征:疲乏、食欲减退、肝区隐痛、肝脾肿大、黄疸、蜘蛛痣和肝掌等。

结 果

HBsAg检测结果:40例有2例(5%)在随访的第3~4年内出现阴转。但均未现抗-HBe。

HBeAg和抗-HBe的观察结果:随访开始时,HBeAg阳性率为80%(32/40),经7~10年随访,除2例未坚持复查外,HBeAg阴转率36.7%(11/30),抗-HBe阳性率13.3%(4/30)。抗-HBe出现的4例HBsAg仍阳性。

肝功能检查:40例经7~10年随访,ALT异常40%(16/40),经治疗81.2%(13/16)恢复正常。TTT大于5U或CFT(++)以上者25%(10/40)。

症状和体征:40例均无明显症状,但有肝大(0.5~10cm)17.5%(7/40)、脾大(0.5~2cm)10%(4/40)。2例出现1~2颗蜘蛛痣,无l例出现黄疸等。

临床转归:按1990年全国肝炎会议诊断标准。40例经7~10年随访观察,有急性肝炎经过者25%(10/40)、演变成慢迁肝12.5%(5/40)、慢活肝l0%(4/40)。未发现肝硬化及肝癌的病者。

讨 论

HBsAg的阴转:Hsu HY等报告小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前瞻性研究,HBsAg自然消失2.4%(10/420)[1]。本文阴转率为5%,阴转病例出现在随访中的3~4年,可能为慢性HBsAg携带者的自然阴转病例。一般认为,慢性HBsAg携带者阴转较困难.可能同出现免疫耐受有关。

HBeAg阳性与阴性:HBeAg阳性是ASC传染性的重要指标。本组HBeAg阳性率为80%,检出率较高。众所周知,HBeAg与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NA)和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有密切相关。熊氏报道HBeAg阳性的ASC HBV - DNA的检出率为62.9%(17/27)[2],洪氏等报道为76.5%(13/17)和71.4%(15/21)[3]。当HBeAg阳性时,说明HBV正在复制,传染性强,需要加强管理。本组有36.7%HBeAg持续2年以上阴转,并且阴转后未再出现阳转,比洪德庆报告HBeAg阴转率57.9%(11/19)为低[3]。当HBeAg阴转时,表明HBV复制减少。传染性也减少。本组4例出现抗-HBe,e抗体出现同清除HBeAg有关。但有人报告抗-HBe阳性时,仍有一部分具有传染性。

临床转归:本组小儿ASC经7~10年随访观察。出现ALT升高者40%。TTT大于5U或CFT(++)以上25%;肝大17.5%,脾大10%,2例出现蜘蛛痣。从观察看来,小儿ASC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后,可有相当部分的人出现肝功能损害。曾有不少学者通过肝活检获得组织学证据,证明ASC有一部分的人可发展成为各种临床类型的肝炎,甚至肝硬化。本组出现急性肝炎经过者25%,演变为慢迁肝12.5%,慢活肝l0%,但未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的病者。在随访中对于有肝功能异常者,曾选用降酶、提高免疫功能和常用护肝约物,有81.2%(13/16)肝功能复常。

治疗: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疗效肯定的药物,本组在7~10年的随访观察中,曾系统地使用过转移因子、聚肌胞、云芝肝泰及中药等。但HBsAg阴性的只有少数。其疗效难以肯定。对于有HBeAg阳性者可以试用,但只有单项HBsAg阳性者,不宜盲目作用众多的药物。如出现明显症状和肝功能异常者,则按肝炎病人处理。

参考文献

1 Hsu HY,Chang MH,Lee C Y,et al.Spontaneous loss of HBsAg in chik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epatology,l992,15:382-386.

2 熊水林.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传染性分析.江西医学,1992,27(2):73-75.

3 洪德庆,戴汉民,周玲,等.HBsAg携带者血清中乙肝病毒传染性标志物的动态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1992,8(2):92-94.

上一篇:探讨小儿脑瘫病因、症状及康复治疗 下一篇:尼莫地平联用硫酸镁治疗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病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