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语体验真切而深刻

时间:2022-10-04 03:27:29

【前言】让言语体验真切而深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生:翻山越岭。 师:我们爬山一般很少拿东西,甚至什么也不拿,而母亲总是—— 生: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至我们长大。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母亲当年“翻山越岭”的情景。让我们用心去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

王尚文先生说,阅读的基础是“能够体验”。儿童的言语体验,既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即儿童亲历言语实践并进行相应的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作为言语活动的结果,即儿童从其亲历中获得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长期以来,教师以成人的视野代替了儿童对情感的体验,以字词的训练代替了语感的培养,儿童的经验处于沉睡状态,他们丧失了阅读的乐趣和真切深刻的言语体验。笔者认为,儿童的言语体验是对经验的唤起,也是对认识和情感的生发和深化的过程。言语体验,需要在课堂上得到激活并走向真切而深刻。

一、 潜入文本,唤醒沉睡经验

儿童必须亲历文本,在充分的语言实践和丰富的思维活动中体悟耐人寻味的文本语言,揣摩丰富多样的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活文本语言,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沉潜于文本之中,读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品出文章的情致与意蕴,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获得愉快的言语体验。

1. 置身生活,唤醒原型。儿童参与言语体验是一个活动过程,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置身生活”并不是说非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有时候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对言语作品进行“具象化”,把言语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

师:爬山,怎一个累字了得。我们只是爬一两座山,而母亲是——

生:翻山越岭。

师:我们爬山一般很少拿东西,甚至什么也不拿,而母亲总是——

生: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至我们长大。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母亲当年“翻山越岭”的情景。让我们用心去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屏幕出示)——

骄阳似火,山路崎岖,母亲__________。

狂风暴雨,山路泥泞,母亲__________。

大雪纷飞,寒风凛冽,母亲__________。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紧扣“翻山越岭”一词,引导孩子们在脑海中想象相关画面。想象行为的创造性,让丰富的生活场景活跃在脑海中。孩子们的想象与“原型”猝然“相遇”,便能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他们的想象是独特的,他们的语言也是独特的,从他们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影子。这种通过个人经验的介入和影响唤醒了原型,对文本进行了解构,语言文字在儿童的眼中、心中、灵魂中复活。

2. 破译信息,还原语境。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还原语境,实质就是抓言语与语境的联系,“破译”其中的语境信息,并加以沉潜体验,读出“言外之意”,解读言语者的真实意图,和语言产生内在的交流。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桂花雨》。

(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这里的“外地”指哪里,你们知道吗?

生:是杭州。

师: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12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家乡院子里的金桂肯定没有满觉陇的桂花香,但家乡的桂花是他们亲手种的。

生:想到家乡的桂花就想到关于家乡的美好回忆,想到童年的美好生活。

师:母亲比的是香味的浓与淡吗?

生:不是,是对家乡的感情。

师: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比的是感情的深还是浅!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她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生齐声念诗)……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

生:忧愁。

生:思念。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有这样的体会吗?

生:非常非常想回家,想看看自己的亲人,想看看自己住过的地方,很怀念。

师:是啊,这样的思念积聚了几十年,当她60岁时,越积越深,最后成了一个字“愁”。对家乡的愁叫“乡愁”,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由于孩子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很难读到作者的心里去,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这里,教师通过“母亲比的是香味的浓与淡吗”这一条线索,通过“外地”、作者的“经历”、写作的特定“时空”、孩子自己的“经历”等通道涵泳文字,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破译”了语境信息,成功地还原了语境,使儿童与文本通过作品跨越了时空,实现了对接,达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实现了深刻的阅读体验。

二、 打破平衡,重构形象图式

文本的生活图景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只能通过言语体验才能准确深刻地把握。这种与文本的双向交流,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之间的信息转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或“顺应”,哲学家称之为“对话”。但是,在言语实践中,言语对象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会超出言语主体图式结构的框架,这个时候同化过程就无法进行。而这却是儿童进行言语体验,发展语感力的最好契机。我们要做的,便是不断促使学生原有图式结构顺应新的言语输入,不断构建新的语感图式,不断发展自己的语感力,通过打破平衡,走向深刻。

1. 抓住暗示,平常之中阅奇崛。对于这些内涵大于孩子原有图式结构的言语作品,如何让他们从“没有体验”到“有所体验”,从“有所体验”到“深刻体验”呢?我们要善于关注文本中的“暗示”,引导孩子睁开文学的眼睛,竖起诗意的耳朵,让他们在自然状态的阅读中发现并抓住“暗示”,从看似平凡的不经意之处,发现奥妙、奇崛,由此把握作品的灵魂。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上一篇:浅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自由自在“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