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睿《草样年华》中的青春黑色幽默

时间:2022-10-04 01:59:42

孙睿《草样年华》中的青春黑色幽默

文学作品中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不在少数,《草样年华》便是其中之一。小说以邱飞和周舟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他们在学校里整天琢磨着如何应付老师、逃避考试、追女孩子、逃课、喝酒打架、组乐队……这样一群叛逆的“坏”学生,让师长头痛,让家长无奈。但是他们又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憧憬,对音乐及文学的热爱,对自由及个性的追求,使他们从内心深深地厌恶和反感大学校园僵化死板的环境和制度,年轻的灵魂经受不了束缚,所以选择了抗争,他们愤世嫉俗,与老师家长对抗,一切只是为了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出口。年少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流逝,到最后才猛然惊醒,在无限悲凉与感慨中叹自己面目全非的青春时光和支离破碎的理想,青春就像一条抓在手里的泥鳅,欢蹦乱跳,越想抓住它,越用力去抓,它就跑得越快。最后只剩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

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叙事角度,《草样年华》的作者孙睿独辟蹊径,为我们展示了校园生活的点滴面貌,描写细腻,语言幽默诙谐,以调侃的语调记录下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往往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笑着笑着就沉默了,在那看似玩世不恭的调侃中实则蕴涵了一丝难言的忧伤。与成名更早些的韩寒、郭敬明一样,作者孙睿也是一名典型的少年作家,对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年作家的出现,一些评论家表示,过早地让年轻人接触名与利并不是一件好事,名利的诱惑固然让很多人难以抵挡,但是在展现年轻人文学天赋的同时也会为他们的发展加上一层负担。顶着多方压力,孙睿的这部作品《草样年华》在新浪网连载开始,出乎意料的连续8周点击量排名第一,并且好评如潮;在与远方出版社签订合约后,在春节期间更是以狂销8万册实体书的火暴势头为新的一年开了个好头。

追溯青春文学的历史,似乎近几年都是海派在引领风潮,京派一直比较默默无闻,像韩寒和郭敬明,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一个是在上海读大学,作为北京人的孙睿此次重操京味语言作为自己写作的武器,可以看做是京派的一次振兴之作。书中将当代大学生的压抑、愤怒与迷茫以一种极轻松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书中反映出的对当代大学生活和教育制度的批判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思考。小说虽然主要描写了邱飞和周舟的爱情故事,但在令人伤感惋惜的同时,还是能够品味出作者的语言功力,精彩的片段无不体现出京派文学的特点。作为孙睿文学作品的处女作,小说在叙事上还略显稚嫩,故事性也不够强,看上去更像是自己的青春传记,但作为青春文学的年轻作家,能够用小说为读者展现出真实的校园生活也是一件十分难能可贵的事情。

读孙睿的《草样年华》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京派作家――石康。就《草样年华》与石康的《晃晃悠悠》来说,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鄙视老师、厌学、考试作弊、补考、烟酒、音乐、黄色笑话、渴望爱情、接吻时的心跳、性的冲动、毕业时的挥泪如雨、找工作时的艰难苦闷。在这些看起来都差不多的校园文学中,《草样年华》更突出了年轻人的单纯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读者们在读孙睿作品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被他幽默洒脱的文风所吸引,他小说中那种独特的诙谐与北京孩子特有的“京味儿”,使他在与郭敬明、何员外、韩寒等其他青春作者相比时更多了一份准备充足的自信与睿智。或许也正如小说的题目一样,草样的年华虽没有花样的年华那样绚烂多姿,却也拥有着自己另类的活力与激情。

与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诗人和90年代的校园民谣乐人相比,如今的校园文学作家已经不是清一色的中文系才子、才女或是另类的退学生,几乎全部是工科生才子们。他们同样对王小波、金庸着迷,同样喜欢打电子游戏,同样对《大话西游》的台词倒背如流,他们的作品虽然不如文科生那样用词优美华丽,遣词造句复杂生动,字里行间却也充满了智慧,多了一丝轻松,少了一些无病。

如今校园青春文学十分畅销,我们可以把读者分成两个主要的群体,一种是还在读高中的学生,大学生活近在咫尺,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只好先在校园文学中对大学生活憧憬一下,缓解一下自己焦躁而羡慕的心情;另一种是在校或已离校的大学生,在校生可以在“如镜中我一样”理想化了的大学生活中获得陶醉和满足,离校生则在阅读中不断追忆着自己的青春。但对于校园文学的作者来说,读者却永远都只是他自己。

《草样年华》之所以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大力追捧,一是因为小说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写出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想说的话;还有一点也得益于它的中心主题,将作为子女的年轻一代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分析。青春本就是一本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不论当时的我们是怀着何种心情去阅读自己的青春的,它终将渐渐逝去。而《草样年华》正是真实地为我们再现了青春的轨迹,将年轻人心底最无奈、最颓废的一面挖掘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疯狂笑过之后不禁心痛而泣。即便是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没有缠绵温柔的抒情,也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有的仅仅是以幽默睿智的语言进行最平实的叙述,但也足以打动读者的心。

孙睿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刁钻的笔触无疑是小说成功的一大保障。在如今众多写作校园青春文学的作者中,孙睿称得上是尺度把握得比较好的一位。一部小说,最要紧的就是吸引人,即通常所说的“好看”,堆砌华丽的辞藻,宣扬高深的思想并不能为小说吸引更多的读者。《草样年华》以解剖大学生活为中心,就如一滴墨水在白纸上进行扩散运动一样,向四周扩散开来,不均匀地分布于读者内心中最灰暗的地方,将个中真实或虚伪、美丽或丑恶、高尚或猥琐等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来不禁心生酸楚,笑中带泪。

一些大学生在看完《草样年华》之后纷纷感慨:“这本书太真实了!简直就是我生活的写照嘛!内心空虚寂寞,上课觉得无聊郁闷,有时甚至觉得绝望。”拥有这样悲观消极心态的人为数不少,可是为什么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现在的年轻人在小时候被当做“小公主”“小少爷”,是家长的心头肉、掌上明珠,家长不肯让他们经受一丝风吹雨打的历练,如今长大了,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与追求,他们又被称作“叛逆的一代”。家长们无法接受,曾经那个听话、乖巧的宝贝怎么突然就冒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呢?在长辈的眼里是荒唐的,既然荒唐就不该有,于是一场以爱为名义的指责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快速充斥了家长们固执的思想。但是过多的指责反而使年轻人的眼泪化作了“坚强”,因为无法改变家长们的思想,所以只好采用自我意识来封锁家长们的“残酷”,明明内心中渴望父母的理解,深深地爱着父母,可是却在“恨”的伪装下故作不在乎,顽强地与父母对抗着、挣扎着。明明想去解释,想去沟通,可面对父母的责备,一切单纯与诚实终究化作了麻木和无所谓。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面对父母时更多的是无言以对,父母面对我们时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有时候想要说些什么,明明话已到了嘴边,可陌生的感觉又使得彼此三缄其口,最终沉默以对。我们愿意跟朋友倾诉,愿意把自己最私密的心里话讲给朋友听,但我们不知道的是,父母的话更多的是咽在肚子里,他们无处诉说,只能自我消化。一个形象的比喻――父母就像是金銮殿上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我们则是跪在殿下的草民百姓,皇帝就算再有体恤百姓的心,也是无法体会我们这些草民的真实想法。或许因为所处的地位终究不同,也或许是各自的成长背景始终难以使我们做到理解彼此。总之,时间一年年过去,父母渐渐老去,我们渐渐长大,父母将一生的心血倾注于子女身上,可身为子女的我们只能无奈地感叹一句:“或许是吧,但我没有接收到……”于是父母觉得无奈,我们觉得委屈,永远无法调和。

我们总以有“代沟”为理由拒绝与父母们进行沟通,其实所谓的“代沟”并不是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每代人都存在,只是人们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另一代人的借口而已。每一代人虽然成长的环境不同,但都是从青春年少时一步步走过来的,即便时代变迁,不管哪一代人,年轻时候的心性总是相似的,只要我们愿意付出真心真情,没有什么是无法沟通的。因为父母们一时无法接受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就狠狠地关闭自己心灵的大门,再不对他们敞开,时间一长,甚至觉得这种僵硬的状态是正常的,也还不错,殊不知父母却早已伤透了心。

子女与父母本应是最亲密的关系,最至亲的骨肉血亲,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相处,为什么不坐下来好好地谈谈呢?父母需要的其实很简单,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声温暖的问候,一杯香浓的热茶,都可以成为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只要我们是真的愿意敞开心扉让父母走进我们的内心,同时也愿意走进父母的内心,就会发现另一个角度的个性其实也很美。

《草样年华》在10月份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被33个国家购买版权,并被西方出版界人士称为“一部关于迷茫青春的黑色幽默杰作”。《草样年华》中渴望自由、青春叛逆的气息让许多西方人改变了对中国大学生的看法,以往认为中国大学生只会乖乖看书学习的观点在读过这部书后被彻底颠覆,原来青春幽默的气息不仅仅是西方人所独具,中国年轻大学生身上也有幽默的、自由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小林.“韩寒现象”、《三重门》及其他[J].中国图书评论,2000(09).

[2] 郭占愚.谈小说《三重门》及其作者韩寒[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01).

[3] 马玉良.春树:我不是一个坏女孩[J].世界中学生文摘,2004(11).

[4] 张泉.春树韩寒 巅峰对话[J].中文自修,2005(02).

[5] 张拓宇.春树 叛逆的北京娃娃[J].三月风,2005(07).

[6] 路斐斐,冯睿.《草样年华》孙睿:“80后”北京青年[J].三月风,2006(04).

[作者简介]

巩长虹(1966― ),女,河南商丘人,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基础教育教学教研室中学高级,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教法。

上一篇:论《草样年华》的纯文学色彩 下一篇:文化视角下对库切小说《等待野蛮人》中“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