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库切小说《耻》中男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时间:2022-10-07 07:27:21

对库切小说《耻》中男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库切的小说《耻》于1999年后,不但在南非国内引起了诸多反对的声音,而且在外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的人认为《耻》将新南非所存在的社会问题揭示出来,是尤为闪光的一部佳作,而有的人则认为《耻》给南非黑人带来了极大的情感伤害。但是,笔者认为,库切的小说《耻》是以戴维・卢里这名大学教授为男主人公,以其生活经历将当下南非存在的矛盾冲突以及社会现实切实反映出来。作为“白人知识分子”的戴维・卢里,面对个人情感历程的变化和新旧社会的交替,作品不仅探索了人活着的价值及意义,而且也深刻反映了历史问题。库切赋予了主人公戴维・卢里丰富的精神内涵,并且蕴涵着诸多意义。由此可见,解读库切小说《耻》中男主人公戴维・卢里的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一、有关作家库切和小说《耻》的总体概述

无论是在寓意方面,还是在内容方面,库切的小说《耻》均具备着非常丰富的内涵。该小说中写到了“个人之耻”――女儿遭受抢劫;“道德之耻”――大学教授戴维・卢里因与女学生暧昧而被开除;“历史之耻”―― 白人戴维・卢里身为殖民者的后代,竟然沦落为要牺牲自己的身体和名誉来寻求黑人的庇护生存。小说《耻》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殖民者在南非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犯下了滔天的罪过。

对于南非白人作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该从具体的历史情况入手,充分考虑作者的家庭历史、个人经历以及社会历史等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如果在南非白人形成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将历史、政治和文化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制约作用及联系作用忽视,那么所探究的文化身份则仅仅是空谈。所以,要想对库切的作品真正的加以了解,那么就首先要熟知库切本人。库切于1940年2月出生在南非一个白人家庭之中,他是德国人和英国人混血的后代,从小接受的就是双语教育,可是在库切的心中,他一直把英语作为自己的母语,从一定的历史环境来说,库切是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最为猖獗的时代成长起来的。16岁的库切开始到开普敦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库切和很多的青年一样都无法忍受种族隔离制度,因此在毕业之后流浪在海外,前往英国伦敦等地方工作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库切于1965年被克萨斯大学聘为助教,并且在这个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70年被聘为纽约州立大学的讲师,在1972年因为未能取得绿卡而到开普敦大学英语系任职,在经历了12年以后终于评上了教授,可是库切并不喜欢开普敦,因此在2001年来到了澳大利亚定居,开始了宁静平缓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决定库切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原因,只是说希望可以早点离开南非,希望澳大利亚的生活可以给他后半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自己喜欢澳大利亚的气候,喜欢那里的建筑和平静的生活。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库切有着飘忽不定的生活经历,这就造就了库切“流散”作家的特点。库切最初的文学创作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文学抱负,只是想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和残酷的现实世界之间形成一种对抗,因此文学就成为了库切最为有力和理想的表达工具。

小说《耻》中的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和作者库切的个人经历十分相似。看库切的《耻》这部作品,虽然故事可读流畅,但是阅读以后能够带来尤为沉重的一种情感压力。库切作品中的绝大多数主人公并非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大英雄,都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对于这些人的命运,库切给予了最大的关注,所以库切文学作品中这些暗含的力量让读者不得不去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同时也让读者从这些主人公的命运中感受到了时展中的暗潮涌动,从而对个人与历史发展中所存在的某种暗含关系进行一系列的联想,由此可知,库切可谓是一个自传作家。作者最能体会《耻》中的主人公戴维・卢里的感受及其处境,主人公的困惑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南非白人的困惑。

二、对小说《耻》中主人公形象的解读

(一)小说《耻》中主人公幻想与现实的转变

在小说《耻》中,主人公戴维・卢里有着多重的身份特征,并且完成了多次具有颠覆意义的形象转变,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库切对于现代人进行重新塑造和自我价值寻找的重要使命。在小说《耻》中,作者库切向读者展示了现实和精神两个不同的世界,人类完成由浪漫的思想向现实的转变并不是指局限在某一个时间空间之内。戴维・卢里现实世界中是开普科技大学的一个副教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因此只能通过定期的暗娼来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对于索拉雅,主人公戴维・卢里总是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他并非像其他人那样霸占某个物件那样想占有被爱者,而是希望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其据为己有,戴维・卢里在向索拉雅家违规打电话时遭受到了索拉雅的怒斥,而且被其从自由空间逐出,进而戴维・卢里便对索拉雅的丈夫产生了一种仇恨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索拉雅,戴维・卢里想要得到的并不只是生理上的满足这样的基本需求,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担忧和焦虑。人类的是借助于他人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一种完美方式,主人公戴维・卢里心中浪漫的爱望也正是他想把别人转化为己有来满足自身的存在。对于意大利歌剧家拜伦的歌剧创作,戴维・卢里感觉拜伦就是自己对于浪漫生活的一种映射,因此将自己在意大利的生活称之为拜伦的歌剧,这在后来变成了对主人公戴维・卢里的生活进行支撑的一种坚定理念,同时也是主人公戴维・卢里终生奋斗的一个伟大目标。

在小说《耻》中,主人公戴维・卢里对于生活从浪漫到现实的一种转变也可以从对意大利歌剧的构思之中体现出来,他原来对于拜伦的创作激情和自由十分推崇,因此创作的歌剧也都以拜伦为中心,自从在萨莱姆镇遭遇打劫回到家中之后,他就开始将自己歌剧创作的重点转到了特蕾莎这个无助的中年身上,从中能够体现出露西对父亲的呼唤,戴维・卢里便回归现实,开始重视自身最本真的情感,展现了其对露西的爱及责任。他以前总是对梅莱妮和索拉雅以侵入其自由空间的霸权形式,而最初被戴维・卢里“对象化”“他者化”的贝芙则被其接受,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对贝芙的需求予以满足。作者库切逐渐将梅莱妮所代表的理想浪漫世界与格局隐退,为主人公戴维・卢里构建起全新的存在支撑点,戴维・卢里对自己的人生开始负责,对他人开始表示关怀,真正实现了自我苏醒,开始了自我的重新塑造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历程。

(二)小说《耻》中主人公冷漠与怜悯的转变

在《耻》中,主人公戴维・卢里成功地经受了真正的人性考验、道德考验以及根本性考验,完成了人性冷漠到人性觉醒的一个转变过程,从中也透漏出他内心深处所蕴涵的人道主义关怀。作者库切通过小说中主人公戴维・卢里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终极关怀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小说中当戴维・卢里对动物尸体进行焚化处理的时候,是为了这个世界的理想,也是为了个人自己。库切在戴维・卢里的前白人殖民者的身上寄予了很多的人道情怀和关注。贝芙作为黑人前人道主义者的代表,人道主义事业的精神在这两个人的身上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充分体现了作者库切不分种族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大爱情怀。在小说《耻》中,当戴维・卢里对贝芙的事业进行谈论的时候,话语中充满了嘲弄与鄙夷,但是当戴维・卢里躺在凯蒂的笼子当中时,戴维・卢里觉得“我们都被抛弃了”,并且开始意识到人与动物会遭遇到相同的困境。戴维・卢里在小说《耻》中有着多重的身份,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拥有着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现代人特征,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展示出来,同时尝试着对有效的解决途径加以探寻。刚到贝芙的诊所中帮忙时,贝芙觉得戴维・卢里是喜欢动物的,而戴维・卢里则说自己吃动物,所以才喜欢动物。这与小说的下文中戴维・卢里试图拯救宴会上等待宰杀的两只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戴维・卢里人道主义思想的复苏。库切在《耻》中还描写了戴维・卢里对动物尸体加以处理的原因,详细描写了其过程及心理,将丰满的主人公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最终完成了戴维・卢里人道主义的彻底复苏,与下文焚烧厂为了便于焚烧而击打动物尸体的画面形成对比,焚烧厂的人象征新南非依然存在的以暴制暴的仇恨心理,揭示了人们混乱和焦虑的精神状态,此外,作者也提出了打破种族隔阂以及化解历史仇恨的有效途径。

三、结 语

库切的小说《耻》赢得了国际声誉,引起了国内外评论界的推崇,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发生于南非大地上的新旧时代交替,阐述了南非各色人等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也对殖民者对殖民者后代以及南非人民所带来的后果表示了相当的无奈和深切的忧思。库切塑造了十分鲜活的戴维・卢里形象,表现了自己的种族观和价值观,也给南非的宗教观和话语权带来挑战,因此,解读戴维・卢里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有价值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卫岭.论库切小说《耻》的后殖民主义话语特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02).

[2] 蔡云,脱剑鸣.析J.M.库切小说《耻》中超越种族的生存困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1).

[3] 蔡圣勤.两个隐喻:关于拜伦的歌剧和狗的出场――库切小说《耻》之再细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9 (01).

[4] 姜小卫.库切小说《耻》中的忏悔、宽恕与和解[J].外国文学评论,2007 (03).

[作者简介]

程巧玲(1965― ),女,陕西西安人,文学学士,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等。

上一篇: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下一篇:剧场性视阈下高行健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