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应”:一个探讨钢琴音乐促进智力发展的话题

时间:2022-10-04 01:44:43

【前言】“莫扎特效应”:一个探讨钢琴音乐促进智力发展的话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第一个实验:他们以3-6岁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儿童分成4组,一组学钢琴,二组学电脑,三组学唱歌,四组除常规课程之外什么也不学。6个月之后进行空间推理测验时发现,钢琴组孩子成绩竟高于其他组孩子30%之多,当时钢琴教学使用的教材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简单的...

“莫扎特效应”:一个探讨钢琴音乐促进智力发展的话题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莫扎特效应”在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音乐,包括钢琴音乐,对人的发展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由节奏和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感染人的心灵实现的。

关键词:莫扎特效应 音乐 教育思考

一、“莫扎特效应”的由来

“莫扎特效应”一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戈登・肖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劳舍尔博士创造的。他最初的意思是指弹奏莫扎特的钢琴曲可以促进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发展。由于空间推理能力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来“莫扎特效应”也就成了弹奏莫扎特的钢琴曲可以促进人的智力发展的代名词。

肖和劳舍尔两位博士创造的“莫扎特效应”一词是基于他们的两个实验。

一个实验:他们以3-6岁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儿童分成4组,一组学钢琴,二组学电脑,三组学唱歌,四组除常规课程之外什么也不学。6个月之后进行空间推理测验时发现,钢琴组孩子成绩竟高于其他组孩子30%之多,当时钢琴教学使用的教材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简单的钢琴曲谱。

第二个实验:他们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让36名大学生听10分钟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然后测验其空间推理能力。结果显示,这些大学生的成绩比听了其他曲目或什么都没听的对照成员,至少高出8-9分。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弹奏莫扎特的上述作品可以促进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成长,并把这一发现称为“莫扎特效应”。

两位博士提出的“莫扎特效应”于1993年首次在《自然》杂志上公开发表,1998年《华盛顿邮报》又对其进行了介绍。以后,“莫扎特效应”就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对公共舆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美国的许多托儿所开始播放古典音乐,佐治亚州甚至向新生儿父母赠送古典音乐CD。有人声称听莫扎特音乐可以提高数学成绩,甚至可以减少癫痫病的发作。在美国2003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大众心理学的50大神话》书中,“莫扎特效应”赫然地名列第六,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如获至宝,把它看作是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有力证明”。

二、莫扎特“神话”的终结

“莫扎特效应”之说,一开始便受到质疑,一是认为它的时效性太短,早在两位博士的实验结果公布之初便发现,虽然听《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10分钟后对空间推能力有所促进,但超出10-15分钟之后这种促进并没有延续,而且影响有限,谈不上促进智力的提高。二是认为它的稳定性太差。这种“效应”不能仅仅归因于莫扎特音乐。有专家说,与什么都不听的对照组相比,那些听了音乐的人――不论听的是莫扎特,还是巴赫,或者是“珍珠果酱”乐队什么的――在接受测试时都会表现的更好,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音乐的刺激,而音乐的适当刺激可以激活人的大脑。

然而,对“莫扎特效应”具有根本性打击的,是维也纳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成果。该学院以雅各布・皮奇尼为首的研究团队发表声明说“莫扎特效应”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而这个批评极有可能导致“莫扎特效应”的终结!

皮奇尼和他的团队搜集整理了世界各地进行的寻求再现“莫扎特效应”的40份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3000个实验对象的情况,结果没有找到可以证明“莫扎特效应”真实存在的任何证据。这说明听10分钟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并不是空间推理能力提高的原因。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结果不具有“可以重现”的特征,而任何实验,只要它的结果用同样的方法不能使其重复出现,那么,它就是不可靠和不可信的。

皮奇尼认为,“莫扎特效应”之所以不能重现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实验对象的人数太少,只有36名大学生。这虽然满足了实验取样的最低要求(即不少于30人),但对于人的能力发展这样高度复杂的问题来说,显然是很不够的,因为参与实验的对象人数越少,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皮奇尼和他的研究团队,为了减少误差的幅度,扩大了实验对象的人数,开展了“从统计学意义上说更为科学的研究”,但结果并没有支持“莫扎特效应”的存在。于是,他们断然宣布:“听莫扎特音乐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这一结论,目前已经得到了德国专家的认可。

三、“莫扎特效应”引发的教育思考

关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很多,对其结果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即使那些支持性结果也表明,听莫扎特音乐对空间推理能力的影响甚微,一般智力不受影响,这就使钢琴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下问题:

(一)钢琴教学的目标还应当包括发展学生的智力吗?

“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智力”,这是当代任何教学改革最有价值的目标定位,钢琴教学也不例外。但是,“莫扎特效应”的终结,即认为弹莫扎特并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智力”,这是不是等于说钢琴教学的目标就不必再提发展学生的智力呢?不是的!

什么是智力?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界定。我国最通行是“综合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它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5种能力。这5种能力是钢琴学习的基础:分辨音高、音响和音色,需要精确的听性观察力;弹琴记谱需要全神贯注的注意力;记谱、背谱和记住技术要求,需要记忆力;将节奏、旋律、和声等在头脑中形成音乐形象,需要想象力;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需要思维力。没有这5种能力的综合(即“一般智力”)的发展,就没有钢琴技能的提高。反过来说,要提高钢琴教学质量,怎么能离开促进“一般智力”的发展呢?优秀的钢琴老师,哪一个不是在教学生弹奏技能的同时,而又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呢?把发展学生智力作为钢琴教学的目标之一,这是钢琴教学的应有之义,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莫扎特效应”的终结只说明智力测验的失败,并不等于说是智力的不存在。

(二)钢琴教学有没有促进智力发展的专门方式?

有钢琴教学中促进智力发展,只有通过钢琴教学本身。没有脱离钢琴教学的“专门”的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播钢琴技能同促进智力发展是在钢琴教学的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美国加州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了一种“多元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智力是人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能力,它包括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理解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智力等。按照这种“智力架构”,音乐节奏智力本身就是一种智力。构成这种智力的基本元素是对音高、音响、音色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对节奏、旋律与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理解能力。音乐节奏智力的表现领域为:歌唱、演奏、作曲、指挥、评论、和音乐欣赏。加德纳教授把这6种能力称为音乐节奏智力的“次智力”。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当你在进行着钢琴演奏技能训练(如节奏训练、音阶训练等)的时候,你同时也在进行着音乐节奏智力训练。技能教学和智力培养是在同一个钢琴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进行的,不是各搞一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弹奏技能和音乐节奏智力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这样说,用肢体能弹奏出音高、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是钢琴技能,而用“心”感受到上述弹奏的结果(即音感、乐感、节奏感、旋律感、美感等)并对其品质作出价值判断,这是音乐节奏智力。弹奏动作是外显的,是可以看得见的;音乐节奏智力是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弹奏动作是受音乐节奏智力的指挥、控制和调节的。钢琴演奏既不是单纯的肢体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不过,弹奏的曲目越复杂、越高级,智力活动的指挥调节作用也就越多,越重要。所以,钢琴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对音乐节奏智力的培养,要时时向学生强调:弹琴必须“用脑子”!钢琴教师必须有提升学生音乐节奏智力水平的意识。

(三)应当怎么看待钢琴音乐的作用?

首先,不应当夸大,认为弹莫扎特的某些作品就可以促进“空间推理能力”的发展,这就是夸大了钢琴音乐的作用。音乐,包括钢琴音乐,对人的发展确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通过由节奏和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感染人的心灵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许多优秀钢琴演奏者在其他领域中成绩平平,就是证明。

其次,也不应当缩小。笼统地说“听莫扎特音乐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这是缩小了钢琴音乐的作用。聪明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具体的聪明是在具体的专业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的人数学才能出众,有的人文学才能出众,有的人音乐才能出众等等。一个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聪明,不等于他在所有的方面都聪明。“莫扎特效应”的设计者试图证明音乐活动能提升数学水平是错误的,但皮奇尼据此就说音乐活动“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也是错误的。难道弹莫扎特音乐就不能促进学习者音乐节奏智力的发展吗?高水平的音乐节奏智力不也是一种“聪明”吗?古今中外所有的钢琴大师哪一位不是通过弹奏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的作品而变得极端聪明并成为音乐泰斗的呢?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机械复制对音乐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古典自然哲学符号在艺术创作中的提取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