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对音乐的影响

时间:2022-06-11 05:37:03

机械复制对音乐的影响

摘 要:本文以机械复制影响下的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于在机械复制的影响之下,音乐的传播方式,以及听众的视听效果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影响下,音乐的传达方式由最初的口传心授转变成机械录制播放等方式进行传达,而传达方式的改变对于音乐欣赏以及音乐未来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必将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机械复制;本雅明;光韵;音乐传达

瓦尔特・本雅明,1892年出生在德国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其主要作品有:《德国浪漫派中的艺术批评概念》、《单行道》、《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本雅明于1936年写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该文于1963年发表。对于20世纪文艺社会学的发展来说,它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本雅明看来,社会正处于一个由手工劳动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转变使得先前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走向了终结。作者说明和论证了,从旧艺术向新艺术的演替以及这种演替所发生的必然性。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所导致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而作为艺术之王的音乐,在这个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之下,将会产生怎么的变化?机械复制技术又将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 机械复制影响下音乐传达方式的改变

“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①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一部分中,做了这样的陈述。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模仿,而艺术大师们为了更好的将他们的作品传播于世,就要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复制。有时,我们还需要那些借此来盈利的人所制造出复制品。对于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它具有一定的创新,而这种创新,也被人们逐渐的接受。

复制技术,从最初的铸造发展到制模,逐渐又发展到木刻。随后,又出现了文字的机械复制,即印刷。在19世纪初,又有了石印术的出现。可是,不到几十年的时间,照相摄影又出现了。在这之后,又孕育出了有声电影。人们不仅可以复制一件传世的艺术作品,甚至可以对它进行艺术上的处理。而随着人类复制技术的发展,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影响之下,音乐的传达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转变?而这样的转变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 、历史的演变过程

音乐,作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拥有久远的历史。今天,随着现代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音乐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也成为了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在这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复制技术的到来,对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艺术的复制,作为音乐存在社会的基础,早期属于表演复制,而现在则属于媒介复制。很久以前人们对声音录制的愿望就产生了。早在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中人们就认为,记录声音是神的三种重要力量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记录声音,早已是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实践手段。

让我们对人类音乐的传播与记录过程进行一下回顾。艺术最初起源于人类的模仿。人类从鸟的叫声中,学会歌唱。原始时代的歌舞艺术也与巫术等观念有关,人们为了祈求打猎顺利,祈求风调雨顺,模仿动物的叫声以及动作。人们将它刻画在洞穴的墙壁之上,为后人记录下了,音乐最初的形成。而音乐的声音传播,最初则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后来,人们发明了乐谱,它被称之为一种记录乐音的符号。

随着人们对音乐的渴望与追求,现代录音技术的出现打开了音乐复制技术的一个全新时代。被称作“19世纪的奇迹”的留声机,将音乐保存与反复欣赏变为了可能,并且,它改变了人们聆听音乐的模式。录音设备,从模拟台到数字调音台,再到128路通道的大型音频工作站,使我们不得不感叹,科技为音乐录制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在机械复制时代开始的初期,这一变革就引起了法兰克福学派内部的争论,代表人物就是阿多诺与本雅明。而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对于音乐的传播而言,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二) 演变中产生的意义

对于音乐的复制与传播而言,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有如下的意义:

1、 将音乐从传统领域中解脱

在前文中提到,音乐最初起源于某种礼仪,从巫术礼仪到宗教礼仪。在这种礼仪的基础之上,人们以神学为基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意识到,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纯”艺术概念的需求,完全否定了神学为基础的艺术。“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②而音乐艺术,也正是如此。

2、 推动音乐传播

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音乐不再是贵族们的专享艺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音乐家们不用再担心音乐艺术作品在流传的过程当中消失或改变。而欣赏者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作品。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音乐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民族与国家间的音乐相互交融。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3、 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复制技术,让音乐拥有了新的功能,即:经济功能。艺人的音乐录制,唱片的发行与销售,甚至是音乐录制与播放器的销售。随着唱片工业的发展,音乐的商品性越来越被强化。它的商品性价值已经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文化经济发展了,资金积累了,一部分人从中得到了财富。

二、 机械复制技术对音乐产生的影响

对于上个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本雅明对于艺术复制这一问题所进行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出,机械复制技术出现后,它对于艺术作品而言,利弊参半。对于音乐来说,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它也是一把双刃剑。而它又会给音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 、对于传达方式的影响

1、 促进音乐的传播

单从推动音乐传播这一点而言,复制技术的出现,无可置疑是一位功臣。它把原来只有一少部分人可以享受的音乐,通过复制技术送到了千家万户。我们可以躺在卧室的床上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我们可以在车上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可以反复不断的听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只要有一个播放器,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欣赏到自己所喜爱的音乐。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将自己所演唱和演奏的音乐发到互联网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音乐录制软件“唱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满足了现代人日益强烈的渴望贴近艺术的心理,通过占有对象本身的欲望。

2、 促进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为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机械复制技术,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其他民族的乐曲,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转动的唱片,为我们带来了遥远的意大利艺术歌曲,美国乡村音乐、爵士乐等。

通过不同地域间,音乐的交流,音乐家们创造出了另一种更具特色的旋律。例如:歌剧《图兰朵》之中,融入了非常多的中国元素,最具代表的就是贯穿主题的《茉莉花》;俄国作曲家的《印度之歌》等。

通过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人类将面临失传的传统音乐得以保留,让遥远地区不为人知的音乐走了出来。

3、 带来了经济效益

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对艺术的世界产生的巨大的影响。特别就音乐而言,不仅是艺术本身的影响,也有来自于经济的影响。对于音乐而言,快速发展的唱片业,强化了音乐的商品性。歌手们、演奏家们,不单单满足于现场音乐会的表演,大量的录制唱片,大量的发行。不论是对表演者本身而言,还是策划者,都为此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 、对音乐欣赏产生的影响

1、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听觉审美需求在不断的改变。

从最初的只能接受常规的音乐,到现在可以欣赏与接受一些其他地域的音乐,又或者是一些新颖的现代音乐。如:电子音乐。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听到更多类型的音乐,这也促进了人们在听觉的审美需求。

起初,我们可以接受喳喳作响的留声机发出的音乐,但是现在我们似乎无法再接受;随后,我们可以欣赏单声道的音乐,慢慢又发展变化成为双声道、立体环绕声道等等。人们对于音乐欣赏的审美追求越来越高,不单单是音乐本身,对于复制技术的要求也是如此。

2、 失去传统音乐的“光韵”

“光韵”一词,出自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我们将自然对象的光韵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③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光韵,应是在可视的,具有一定距离的东西,而且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书中本雅明还提到,“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种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使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第一无二性。”④这一点我们并不难理解,音乐唱片,它是一种音乐形式的凝固,我们无法判定,在录制的现场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我们无法感受到表演者在当时的状态,因为这中间隔了一道录制的机器,并且,我们是在很久以后,才看到艺术作品的呈现。正如本雅明所说,机械复制时代所凋谢的东西,对于艺术所言,就是艺术品的“光韵”。

与现场音乐欣赏不同,在机械复制技术的作用下,人们所欣赏到的音乐,也许并不是表演者本身的作品。录制过程当中,如果效果并不是很完美,会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录制,甚至,会选择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用机械的手段,将作品完美化。并且,再加上播放设备的不同,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也不同。

现场音乐所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机械复制音乐所不能比拟的。现场音乐表演不会有百分百的完美,但正是这样的真实,才带给欣赏者一种本真的艺术享受。

而现代人现在为了方便与经济问题,更多的选择了购买唱片的方式欣赏音乐,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感受现场的音乐氛围。

三、 总结

“机械复制”从最初的一个美学概念,到现在成为大家所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它对于音乐而言,所带来的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虽然说,它是一把双刃剑,但我认为,它带来的影响还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没有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我们也许无法如此随意的感受音乐。它使音乐的传播得到了普及。它满足了人们接近音乐的心理。使音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感受音乐,随意自在的欣赏音乐,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音乐、评价音乐,甚至可以做二度的创造。

我们可以选择将机械复制音乐与现场音乐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音乐的欣赏。二者并不矛盾。我们听到了一个好听的唱片,对此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我们就可以去听听它的现场效果。又或者,在现场听到了好听的音乐,我们就可以购买唱片,或者是下载到手机电脑上,随时随地的欣赏。

对于机械复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假唱、后期过度制作等问题。对于表演者和制作者而言,这就是一个诚信的问题了。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必将会有一种方法来解决此问题。(作者单位:民族学院文学院)

注解

① 选自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第一部分,第81页;

② 选自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第四部分,第93页;

③ 选自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第三部分,第90页;

④ 选自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第二部分,第84页。

参考文献

[1]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 郑锦扬.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曾逐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音乐观.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4期;

[4] 张陶陶.科技进步与音乐特性.影视技术.2013年第2期;

[5] 王晶.“灵韵”的消逝――浅析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变革.艺术研究;

[6] 崔莹.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毕业论文.2010年。

上一篇:广西壮族蛙图腾崇拜审美文化浅谈 下一篇:“莫扎特效应”:一个探讨钢琴音乐促进智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