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时间:2022-10-04 01:24:49

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61.5 G 478.2 R 512.6+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7-0663-02

【关键词】 肝炎抗原,乙型;肝炎抗体,乙型;对比研究;学生

乙型肝炎(乙肝)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1]。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在极短时间内聚集到一起,容易造成传染性疾病 的传播和流行。为了解高校新生乙肝感染情况,笔者对某校2006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 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进行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高校2006级大学新生4 115名,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年龄为16~23岁。其中男生2 929名,女生1 186名;城市学生1 502名,农村学生2

613名;南方学生2 180名,北方学生1 266名,西部学生669名。

1.2 方法 采取被调查学生静脉血2~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 SA)检测HBsAg和抗-HBs。诊断试剂盒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程序及 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说明进行。数据处理用Excel 2000,统计分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男、女生HBsAg和抗-HBs阳性率比较 见表1。2006级新生HBsAg阳性率 为6.73%,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为57.08%,女 生高于男生,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城乡学生HBsAg和抗-HBs阳性率比较 见表2。HBsAg阳性率城市学生低 于农村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HBs阳性率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同区域大学新生HBsAg和抗-HBs阳性率比较 见表3。南方学生HbsAg 阳性率显著高于北方学生和西部学生(P<0.01),北方学生和西部学生HBsAg阳性率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南方学生高于北方学生,北方学生高于西 部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HBV主要经血液和血液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1]。此次检测 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6.73%,低于我国一般人群阳性率(9.09%)[1],可能与2006 级大学新生绝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1985年我国已批量生产乙肝疫苗, 从而降低了HBV感染率。抗-HBs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疫苗接种率[2]。此 次检测抗-HBs阳性率为57.08%,高于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39.47%)[2], 这与大多数新生在中小学阶段接种过乙肝疫苗有关[3]。

此次检测的HBsAg阳性率男生高于女生,与2005年报道的中国3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性别 差异一致[2],可能与男生抗-HBs阳性率低于女生有关[4]。抗-HBs阳性率 女生高于男生,与有关报道不一致[2-3],可能与女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自觉接 受乙肝疫苗接种的比例高于男生有关。

2006级新生HBsAg阳性率城市低于农村,与有关报道一致[2,5];抗-HBs阳性率城 市高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人群卫生信息较广,疾病预防条件好于农村,预防保健意识 较强,从而使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形成了乙肝免疫保护屏障,降低了HBV感染率。

HBsAg阳性率南方学生高于北方学生和西部学生,北方学生和西部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我国HBsAg携带率江南高于江北、东部沿海高于西部边疆的流行特征一致[6]; 是否与南方常年温湿度较高和人口密集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抗-HBs阳性率南方学生、北 方学生和西部学生依次降低,可能与各地区的预防保健条件及经济水平有关。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1]。大学新生抗-HBs阳性率主要取决于 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上述结果反映我国西部地区相对于南方、农村相对 于城市,乙肝预防状况存在一定差距。南方地区抗-HBs阳性率虽然相对较高,但HBV感染率 也较高,说明在南方的自然条件下目前乙肝疫苗接种率仍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疾病预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乙肝的传播在聚集性集体生活中极易发生,而大学生集体生活接触密切,存在该类传染病流 行的隐患。因此,建议大学新生入学体检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对5项全阴者全程接种乙肝 疫苗。抗-HBs单项阳性者如3 a内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应加强接种1针[7],提高大 学生抗-HBs阳性率,从而控制HBV感染率。此外,应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乙肝预 防知识知晓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HBV感染者的管理,如对其饮食、活动、锻炼等 进行指导,定期进行HBV和肝功能检查。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节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2):136-140.

[2] 梁晓峰,陈园军,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 行病学杂志,2005,26(9):655-658.

[3] 刘亚滨,王文良,付玉平.3 826名医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中国公共卫 生,2006,22(8):955.

[4] 唐晖,戴美英,毕晶,等.2004年深圳企事业单位职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阳性 率调查.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6,13(7):56-57.

[5] 吕放光.4 932例大学生HBV血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 6,3(3):8-9.

[6] 梁万年,主编.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3:167-1 741.

[7] 印淑慧,郑太英.沈阳市于洪区1~5岁儿童HBsAg和抗-HBs调查.中国医药导报,2006 ,3(19):120.

(收稿日期:2006-11-14)

上一篇:一起宋内志贺菌引起农村学生食源性疾病爆发的... 下一篇:利津县中小学生结核病患病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