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

时间:2022-10-04 12:59:20

做好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担负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责任,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教师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18-02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战略选择。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目标追求。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源泉的中国高等院校,如何应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环节。教师要批判性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大学教师的创造性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是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一、端正态度,热爱教学工作

随着时代变迁,教学型大学纷纷向教学研究型及研究型大学转型,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称评定及岗位津贴发放逐步向科研倾斜,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科研上,他们没时间也不愿意顾及课堂教学质量,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而勉强在讲台上走走过场。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和行为,导致教学的重要性逐步让位于科研。随着高校的各项设施、设备日臻完善,教育质量却严重滑坡,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高校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态度,抱着诚挚的热爱与勤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和催化剂,科研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实践的积累和提升,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自己研究过的理论知识,必定会对理论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另外,为便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备课过程中需要对之剖析并将其转化为简单问题,这种能力的训练有助于科研中难关的突破;讲课过程中通过表达能力、逻辑严谨及重点突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申请书及科研论文的撰写[2]。

因此,积极的教学态度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端正教学态度,精心备课、认真讲课,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沉浸在知识和兴趣的氛围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也才能使自己的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设计问题(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创造能力首先表现在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上。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来驱动。在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善于提问,设置挑战性任务,激励学生积极思维[1]。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教师所提的问题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知识,该种具有显而易见或标准答案的问题只能培养学生的复制性思维,而非发散性思维,无法点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称不上真正的问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善于提出能够推动学生深思,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并给学生留出一周的思考时间。上课伊始,先行提问,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及对问题的探究情况,然后再带着这种启发引导式的问题授课,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后,再次提问,并对前后回答进行比较及点评,这样既可督促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也可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于本学科的兴趣[2]。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教研结合,培养科研兴趣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仅局限于选定一套教材从头用到尾,这样照本宣科是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是不可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科书和学科的前沿至少相差十年,高水平的教学应该脱离对教材的依赖,结合学科前沿和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提炼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对之不断更新和拓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基础。

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决定知识创新能力,教书育人水平依赖于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学,教师的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教师需坚持不断地探索问题,不站在学科前沿,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讲课内容才能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讲述过程才能具有逻辑性和启迪性[3]。因此,大学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必须有好的科研作支撑,要将国内外包括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合于课堂教学中,用科研成果推动教学进步,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智和浓厚的科研兴趣,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四、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竞争力

通过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产学结合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该社会贡献与通过学术研究影响社会具有同样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使其获得满意的工作,这在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要素,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学生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大一开始,每年暑假即可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拓宽知识面,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适合的职业以及从事该职业所欠缺的必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新的学年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选修(或旁听)相关实用的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将企业要素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定期邀请产业界的精英来学校讲课,把相关实用的专业知识、企业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带到学校课堂,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他们工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使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具竞争力[4]。

五、课堂讨论(互动式教学),挖掘学生潜能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的交互式教学,在探究式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条件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又不明所以的内容,鼓励学生提问题,包括教师可能回答不上来,没有标准和唯一答案,或者没有公认结论的问题。面对问题,师生共同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个人与小组讨论发言,在质疑和争辩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及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思想火花的相互撞击,能够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讨论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思路上的创新,还能提高他们突出重点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由于调动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从而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创新型教育的目的[5]。

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并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与快乐,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兴趣[2]。

六、良师益友,教学相长

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除了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尊重学生,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展示自我的平台,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注重学生的每一次反馈;教师要像朋友一样信任学生,相信学生与你一样聪明,甚至有时比你更聪明,这种信任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引导、教授学生的同时,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同样是一种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的反问和质疑会促使教师进一步钻研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也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课题灵感。因此教师与学生是一起成长,共学共进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相互提升的。

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维系着民族的未来,是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教师必须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处于当代中国教育变革中的高校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更新教育观念,用创造性教学理念来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在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及国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琼.创新型人才培养呼唤创造性教学源头活水[J].江淮论坛,2013,(1):189-192.

[2]李海霞,张非男.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清华大学名师谈创新教学六要素[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1):65-67.

[3]张德高.科研教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4-45.

[4]景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2015,(332):88-89.

[5]尹晓菲,胡艳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谈[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1-42.

上一篇:机器人社团教学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实践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