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创新体系研究

时间:2022-04-06 06:51:4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机械类学科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调研、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及我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建设的特点。针对现有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工程教育的需求特点,并结合我校机械大类本科教学拓扑图网,建立起一套“理论研究、数字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为本学科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3-02

随着新时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纲要出台,提高教学质量等重要措施的落实;以及我校机械工程通过教育部特色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落实单位。质量建设与工程专业认证在我校全面展开。尽管如此,我校的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发展的极为缓慢,与其作为机械类基础课的拓扑地位极不相符。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现阶段的课程体系缺乏实验教学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本文正是在对这一些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在分析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流体传动与控制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理论基础、数字实验、工程应用”相互融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为本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下坚实基础,完善我校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

传统教育教学要求,综合基础性院校培养、培育学生的知识体系,注重通过课堂教授和知识的传递;而工程应用型院校则强调学生是实际工程能力即将实验实践能力。这样高等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体系存在着相互背离的现象。因此,新时代的本科院校如何依据培养目标建立一套与之相符的教育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现行我国对于教育的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发展纲要要求,培养一批创造能力强能够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工程人才。为此,要求学校的教育要面向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工业界深入到学校培养环节中,同时需要学校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二、国内各学校流体传动与控制学科建设特点

从课程设置角度讲,国内各高校的机械学院侧重点均不相同包括液压与气动、流体传动与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等,内容涵盖了流体基础理论、液压传动技术、气压传动技术、伺服控制系统等。

从教学内容上看,大多数的教学内容均围绕的流体传动与控制基本理论,重点解决流体传动与控制中的数学问题,如液压桥路、小孔节流、层流紊流等。而在实验环节上,由于成套液压设备价格过于高昂,绝大多数学校很难开展实践环节。

从考核结果上看,往往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这一形式。尽管相对公平,但由于学科重视工程实际的性质而言,学生仅仅依靠多做题、多背书不能够深刻的掌握知识,也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实际工程能力。

因此,需要重新理顺教学内容、实验环节和教学总体目标,建立一套创新的能够符合新世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节下的课程体系,满足学校以及本学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和学校标准。

三、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

通过对比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设建立方面和学生培养。同时走访了相关兄弟院校,收集相关负责和一线的任课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的选择意见和建议。总结得到目前我校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及时吸收学科前沿内容;课堂教学以基础理论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互动性不强;教学以板书和PPT为主,缺乏时下流行的多媒体与互动软件;考核方式采用期末闭卷,手段单一且不能反映学生全面能力。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研究,本文结合我校机械大类本科教学拓扑图网,建立起一套“理论研究、数字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如下图所示。

通过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辅以清晰完整液压元件动画模型,结合工程实际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流体传动与控制。不定期的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介绍前沿理论,使得学生在掌握经典的流体传动与控制知识基础上,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通过将整个课程拆分为一小段知识单元,碎片化知识结构。每个知识单元结束后,进行随堂测试考察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通过若干个单元的学习后,学生掌握了一定流体传动与控制知识,按照基本、提高、突破三个层次设置考察目标,设置创新实验。实验按照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自拟方案“三自”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授课教师的指导又规划整个实验的研究进度。

在此基础上,吸引学生参与授课教师实际课题或者参与到企业界组织的创新大赛中。学生通过实际项目,了解到流体传动与控制工业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评审、实施、结题、维护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快融入到企业中。

通过基础理论的支持、数字实验的关联保障和工程应用的核心凝聚使得本专业学生获得专业所需知识体系、工程能力、创新意识。

四、研究结论

本文在我校深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调研、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需求。在对比国外和国内相关高校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出我校流体传动与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建立起一套“理论研究、数字实验、工程应用”创新型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建设体系,为本学科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5).

[2]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8-20.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5]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6]孙承辉.更新先进设备 加快液压教学改革[J].中国培训,2006,(6):031.

[7]刘学斌,刘苹,马苏常,等.面向工程应用的液压教学[J].科技资讯,2010,(10):163-163.

[8]姚春东,高殿荣,刘劲军,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河北),2006,(2):155-156.

[9]张丽春,武佩,张云,等.“液压与气压传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5(4):70-72.

上一篇: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 下一篇:巧用概念模型突破“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