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检调对接机制

时间:2022-10-04 12:53:09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实施《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结合当地工作实际,依法积极探索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工作环节上的适用。其中,广东省出现了首例检调对接机制不的案件,引起法学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兴趣。

所谓检调对接机制,就是由专业调解机构就轻微刑事案件所涉及的民事部分先行调解,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书,检察机关综合考虑案件情节、犯罪嫌疑人悔罪表现、被害人谅解程度、赔偿履行情况等方面因素,并根据调解机构和被害人分别出具的对犯罪嫌疑人从轻、减轻处理的建议和请求,检察机关或商请公安机关作撤消案件处理,或作出不决定,或向法庭提出对嫌疑人从轻、减轻处理的量刑建议。

检调对接机制,不禁使人联想到两个方面:

一是否可称之为“马锡武审判方式”在检察工作环节上的运用。1943年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拢东分区专员,兼任边区高等法院拢东分庭庭长的马锡武,通过巡回审判,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审判工作中去,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司法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同断案,及时纠正了一些错案,解决了缠诉多年的疑难案件,使违法者受到制裁,无辜者获得释放,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广为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扬。

二是几年前广东东莞法院尝试让抢劫犯赔偿5万元,获轻判死缓的案例。使人感到:有钱人犯罪,可以花钱买刑。

基于此,我们不得不回首法律及刑事司法政策的目的。正如耶林所言,一切法律制度的基础毫无疑问是人。法律只有充分考虑个人的情况,根据个人情况适用法律才能实现正义。①“刑罚应该是国家为达其保护法益与维护法秩序的任务时的最后手段”。②从法治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罪行法定”和“罪行相适应”这两大基本原则,但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我国,受犯罪与社会稳定的规律性关系的制约,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决定了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与刑事执行活动的方向,因此,“罪行法定”和“罪行相适应”这两大基本原则也应当由绝对化转变为相对灵活,宽严有度,权衡各种利益关系的相对性,才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起到应有的法律效果,有学者认为,这是检调对接机制的理论依据。

检调对接机制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推动刑事和解,恢复受损社会关系的做法。《刑法》第37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4条明确规定了“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为检调对接机制提供了法律参考。和谐社会中“宽严相济”、“轻轻重重”的刑事司法政策为检调对接机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作为检调对接机制下的案件范围应界定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危害程度低、社会负面影响小、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自愿接受调解的、对罪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案件所涉及民事部分(危害国家安全以及传统上认为没有被害人的侵害社会善良风俗等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除外)。

检调对接机制的是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延伸,它的启动是因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的共同要求而提起。因此,检调对接机制遵循的原则:其一,调解必须自愿,不得强迫、命令或威胁。其二,调解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善良风俗,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息事宁人。其三,调解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

在检调对接机制中,检察机关对适合该范围的案件,要积极牵头,加强与专门调解机构的联系、衔接,以专门调解机构的调解为主,当事人自愿和解为辅。因为当事人自愿和解虽然不拘形式,机动灵活,但由于不具备法律效力,容易出现反悔。而人民调解具有专门的调解组织和专业的调解人员,可以为当事人分析法律关系、讲解法律知识、解决案件症结,指导当事人达成书面协议,这对于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促成和巩固调解成果有重要作用。

在检调对接机制中,检察机关要认真查清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主观恶性、具体情节。不能以是否赔偿和赔偿多少为标准,而要以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作为根本标准,并且不能超越一定的底线,不能以破坏法治为代价。对于犯罪手段恶劣,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案件,即使被告人愿意或已经对被害人作出实际赔偿的,仍应依法。同时,要积极推行公开原则,调解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公开,使各方当事人明确调处的过程。

注释:

[1]转引自翟中东:《刑法中的人格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2]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8页。

上一篇:提升教学水平的经验积累 下一篇:浅议中专院校动漫专业中色彩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