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

时间:2022-10-04 12:37:32

从隐喻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

摘要:本文运用映射理论,对英语动词过去时态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过去时态的意义存在着从时间域向真假域及心理域的隐喻性发展和衍生过程。过去时态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这合理地解释了传统语法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时态与时间不完全一致的语法现象。

关键词:隐喻;映射;过去时;距离性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的英语动词时态观

长期以来,语法学家们在语法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无论是多时态论者还是双时态论者,始终从单一的时间平面来考察英语动词时态的用法。张道真认为作谓语的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情况)发生时间的各种形式称为时态。[1]章振邦则定义为:“时”(Tense)是关于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它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2]波茨玛(Poutsma)在他的《近现代英语语法》中指出:“By tense we understand a particular form of a verb group, by means of which we show to what time sphere an action or state is considered to belong.”[3]里奇(Leech)也在《英语交际语法》中说:“By tense we underst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form of the verb and our concept of time (past, present, or future).” [4]

从上述观点中得出结论:英语动词时态是时间概念在动词用法中的体现,也就是说英语动词时态体现了动词形式和时间概念的一致性。然而,在解释英语语言现象、阐述英语动词的各种形式用法时,动词的形式与公认的时间概念之间往往不能建立起一致的关系,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2.英语动词过去时态与过去时间的不一致性

① We went to the theatre last Saturday.

② A: Did you say you had no money?

B: Yes, I’m completely broke.

③ I wish I had a memory like yours.

④ Did you want to see me now?

上述四例基本上代表了现代英语过去时的主要用法,可只有例①中的“went”表示动作的过去时性,是过去时间在动词时态上的反映;例②中的“had”则是时态后移的结果[5],即间接引语中的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过去时常使所属从句的动词随之采用过去时,尽管指称的是现在。而例③中的“had”和例④中的“did”却是与过去时间毫无瓜葛,所及情状完全是与现在或将来时间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一些语言学家就把例③中的动词形式归为虚拟语气,或在一般过去时的定义中加一附加说明:“一般过去时还可用在特定句型中表示现在时间和将来时间。”[6]云云。这种解释是非常容易引人误入歧途的。如此,各种时态之间除了“主次”之别,似乎没有任何本质差异了。这就是描写性语法拘泥于“单一的时间平面”来定义时态语法范畴所带来的尴尬,它不能取得英语动词时态理论与语言事实之间的一致性。

二、关于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新探讨

1.“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理论简介

1964年Joos提出了“过去时态是距离性时态”。他说“……过去时的非真实性用法与过去时表过去时间的用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表示时间方面或者真实性方面的距离(remoteness)”。[7])时隔十年,Palmer在他的《英语动词》一书中肯定了Joos的这一思想,他说,“这种思想有些吸引力,因为这样,过去时就可以被看作只有一种单一的用法”。[8]这一由Joos提出, Palmer肯定的过去时语法范畴观,突破了以往仅从单一时间平面上来定义时态的传统,合理地解释了例③中的“had”的用法,它表示实际情况与“我有你那样的好记性”之间存在距离,即我没有你那样的好记性。1987年,易仲良发展了“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的观点,认为“过去时还可以表示心理方面的距离”。他指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是距离性(remoteness),它用来表示时间、真实性、心理方面的距离。”[9]至此,例④中的“did”有了合理的归宿:说话人使用过去时“did”询问当前情况,是因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理上还不够亲密,有距离,因此需要客气、委婉一些。“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确实非常精辟地道出了过去时的实质,它廓清了描写性语法对于过去时态无可奈何的混乱解释。而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更是为这一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2.“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的理据

“距离”,从其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是属于空间概念的。空间概念体系的形成要比语言早得多。Lyons[10]在论述“方位说”(localism)时指出,空间结构是人类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由此引申到时间概念,乃至各种各样的抽象概念[10]。

英语动词的“时”跟“方位”一样,也是一种指示范畴,如果我们把空间和时间都想象成一根轴线,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则非常明显,它们的指示语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这种时间概念的空间化几乎存在于所有语言中。下面分别以图示加以说明。

注: S代表空间轴;A表示空间原点,即目前所处位置;A’表示A右侧的任一位置;A”表示A左侧的任一位置。T代表时间轴;B表示时间原点,即目前所处时间;B’表示B右侧的任一位置;B”表示B左侧的任一位置。

我们把图1和图2加上方向,则得到图3和图4。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B”表示过去时间的任一时点,并且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B”必须是在时间轴上B点的逆时针方向;②B”与B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时间关系反映到英语动词的时态上,便形成了图5:

注:T’表示时态,C代表现在时,C”代表过去时,C’代表将来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语法学家从单一的时间平面上来定义时态是有其发生学理据的。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需要表达更多更纷繁的思想和概念,而人类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不可能无限制膨胀的,因为这既不利于记忆,也不利于交流。于是,人们便把自己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知识和经验,映射到自己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概念和领域,并在它们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对新事物的认知。这就是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提出的人类隐喻认知模式。[11]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在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射(mapped)到另一个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源域(source domain),后者叫目标域(或的域)(target domain)。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概念领域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现在我们分别截取图4中的B,B”和图5中的C,C”组合成“时间域图”,见图6。

注:TT’表示时间域,B/C代表现在时间/现在时,B”/C” 代表过去时间/过去时。

由图6我们可以看出,“过去时”表示的是一种逆时针方向的距离。

根据隐喻理论,我们把图6所示的时态时间概念模型投射到表示事物现实真假性的真假域上,便得到“真假域图”――图7。图中E”和E间的线段表示由假及真的以可能性大小为次序的连续统(continuum),这与时间域的D’’和D间的表过去时间由远而近的顺序排列构成的连续统,在内部结构上是完全相似的。

注:R代表真假域,E代表真实,E’’代表非真实。

我们把图6到图7的投射过程理解为投射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源域(即时间域)与的域(即真假域)间潜在的相似性(即距离性)被创造了出来。在完成了从时间域图6到真假域图7的隐喻性投射后,人们又将它投射到更为抽象的心理域上。这样,我们便得到了“心理域图”――图8。

注:PS代表心理域,F代表亲密,F’’代表疏远。

如图8所示,F”和F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说话时刻的心理状态。F”和F间的线段则表示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心理上以亲疏关系的远近为次序排列的连续统。如此,源域(即时间域)与的域(即心理域)之间的另一种相似性(即过去时点和现在时点间的距离与交际双方心理上的亲密和疏远间的距离的相似性)又在隐喻性投射中被创造了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D,E,F 对应了图5的C,D’’,E”,F’’则对应了图5的C’’,即在时间域中,D表示的是对应“现在时间”的现在时态,在真假域中,E表示的是对应“真实”性的现在时态,而在心理域中,F表示的是对应“亲密”关系的现在时态;D”表示的是时间域中对应逆时针方向的“过去时间”的过去时态,E”则表示真假域中对应“虚假、假设”的过去时态,F”则表示心理域中对应“疏远”意义的过去时态。

由此可见:“过去时”隐含的是一种逆时针方向的“远离性情态意义”。由于它是逆时针方向的距离,在时间轴上,它便永远不可能与“现在”交会,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是过去时而不是将来时被投射到了其它领域,虽然“将来”与“现在”也有距离。

传统意义上的所谓英语动词时态是时间概念在动词用法中的体现的说法在现实应用中遇到了挑战,它无法合理而全面地解释过去时态的种种用法。而“距离”之说大有力拨重雾见清朗之感。在任一特定语境中,过去时态总是表示三种距离性中之一种:或表过去时间的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或表所谓虚拟的与真实性的距离,或表礼貌、委婉的心理情感距离。而过去时从单纯表过去时间,发展到表真假性的距离,再到表亲疏关系的距离,这个过程正反映了人们以已知认知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可以说“距离说”是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本质所在。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0.

[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225.

[3]Poutsma,H.. A Grammar of Late Modern English[M].P.Noordhoff-Publisher-Groningen,1926.205.

[4]Leech Geoffrey,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4.305.

[5] 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187.

[6]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17.

[7]Joos,M. The English Verb: form and meaning[M].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Press,1964.12.

[8]Palmer,F.R.. The English Verb[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4.48.

[9]易仲良.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J].外国语,1987,(1):17-18.

[10]Lyons,J.. Semantics(Vol.2)[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718-719.

[11]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上一篇:试论经济效益审计 下一篇:从“经济”到“秩序”:论司法对市场经济秩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