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

时间:2022-10-03 11:47:28

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

摘 要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原因,使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洪水灾害频繁,破坏了生态环境。通过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当地群众根据不同地类,开展了修梯田,种植水保林、修谷坊、建防洪堤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类似地区借鉴。

关键词 大西岔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危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0-0116-02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合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地在于用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大的生态经济效果,实现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目标。

1流域概况及水土流失特点

1.1流域概况

大西岔小流域位于辽宁省宽甸县东部的大西岔镇大西岔村,土地总面积为37km2,工程区属于辽东石质山区,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海拔高度在100m~600m之间,地带性土壤为棕壤土,土层厚度在0.3m~1.5m之间,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华北和长白山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气候属季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工程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多集中6、7、8三个月,多年平均气温为6.6℃,≥10°积温3200℃,

1.2水土流失特点

一是流失面积大,分布广。

经调查和2005年辽宁省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工程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13km2,占工程区总面积的40.89%。

二是流失强度大。

年均土壤侵蚀量7.96万t。平均侵蚀模数为2150t/km2.a。局部地区高达4500t/km2.a~7500t/km2.a。

三流失类型多样。

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活跃。尤以面蚀最为普遍。沟蚀多发生在暴雨季节、地面有一定倾斜、植物稀少、覆盖厚层疏松物质的地区,如无工程果园、荒山荒坡、侵蚀沟壑、经济林、林草覆盖率较低的疏林地中。

2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1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

2.1.1 自然因素

山坡陡峻,地质古老破碎,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频率高,幼林多,疏林地多。

2.1.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工程区内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耕作和管理措施,现在还延用原来的家耕方式,种植方式单一;2)经济林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经济林还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现在还处于精放管理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重视程度不够;3)是蚕场的过渡放养,掠夺式经营,致使树势退化,三类蚕场逐年增多,严重地出现沙化,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类。

2.2 水土流失的危害

2.2.1 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壤侵蚀造成黑土地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减低。

2.2.2 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繁,河流两岸耕地被冲、砂压及土地质量下降,部分耕地因耕作土层流失殆尽无法耕作而弃耕。

2.2.3 洪水灾害频繁

有调查显示,境内大部分河段均有不淤积现象,有的河段淤积达到1m深,防洪能力大大下降,导致洪灾频繁。据资料统计1950年~1997年共发生洪水10次,平均4.7年一次,而1977年~1997年的20年间,发生区域性大洪水5次,平均4年一次。而1997年至今,发生区域性大洪水平均3.5年一次。

2.2.4 涵蓄水能力差 破坏生态环境

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冲毁道路和农田,部分坡耕地及林地出现深浅不一的侵蚀沟,部分坡面出现滑坡现象。

2.2.5 水环境质量下降

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残存农药、肥料等,一旦这些有害物质随土壤进入水体,将使水体的污染程度加剧。

3 小流域治理思路与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恢复植被、兴修基本农田、保护和改造坡耕地、经济林为重点,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促使农业经济向生态农业过渡。在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横坡改垄,调节地表径流,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在坡面经济林区采取池台田、补植等改造措施,强化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和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覆盖度较低的荒草地、灌杂地栽植水保林,绿化荒山荒坡,美化环境,涵养水源;针对10年生以下的幼林、疏林地实行封禁治理,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治理对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安全隐患、严重切割土地的侵蚀沟,采取闸沟等工程措施,减轻侵蚀沟的扩张,减少耕地的切割,控制水土流失。在沟道下游的小河道采取植物措施,维系河道及周边生态系统,改善水质,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在经济林区建设作业路,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 150hm2,其中等高耕作(横坡改垄)52 hm2,地埂植物带71hm2,建设石坎梯田1.8 hm2,水土保持林404.6hm2(其中包括老果园改造鱼鳞坑整地218.5hm2,植物穿带145.6hm2),池台田整地34.5hm2,封育治理580hm2(混凝土桩围栏1.8km ,补植林木0.6万株);新修谷坊70座,截流沟1km,排水沟0.26km,植物护岸2.5km,宣传碑2座,宣传牌4块,作业路1.0km。

4 结论

项目的建设与开发的指导思想延续了传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精华,开拓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新思路,通过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将会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改善以及土壤中林草根系密度的加大,增强了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增加土壤的含蓄能力、涵养水源。每年可增加蓄水量达32.14万m3,,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4.88万t。到治理期末,林草覆盖率提高到10.7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通道。

参考文献

[1]和继军,蔡强国,路炳军,王学强.密云水库上游石匣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3).

[2]翟礼刚,尚云春,张景艳,党连达.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

[3]魏琳,鞠敏睿.永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4).

上一篇:大准铁路既有线信号施工监管 下一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全景”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