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夹板舞文化内涵探究

时间:2022-10-03 11:07:38

甘肃陇西夹板舞文化内涵探究

【内容摘要】陇西指的是秦汉时期的古陇西郡,是当时西出长安的第一大军政文化重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甘肃省的一个州府。夹板舞是我国传统民间祭祀舞蹈之一,由六合枪等武术套路改编而来,是秦陇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介绍了甘肃陇西夹板舞的概况,并探究了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甘肃陇西 夹板舞 文化内涵

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生活习俗,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了解夹板舞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了解甘肃陇西的风俗习惯、历史进程及生活状态。

一、甘肃陇西夹板舞概述

陇西夹板舞由六合枪中经典的武术动作改编而来,原有72套表演套路,保留至今有24套,以家族式、师徒式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日,称作“浴佛节”,是陇西夹板舞的表演日。表演地点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仁寿山,表演路线为学祖庙――北坛――保昌门――清安门――静安门――仁寿山。

对于夹板舞的参与人员没有年龄和舞蹈水平的要求,只要感兴趣即可参加。不过,由于过去女性很少参与公共事务,因而夹板舞的表演仅限于男性,其扮相类似道家仙童。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分配的角色不同,分为表演队、乐队和仪仗队。各个队伍分工明确,以服饰区分。

旗幡表演人员和专业的领路人是仪仗队的核心成员。旗幡表演人员多为青少年,根据分工的不同穿不同颜色的短打服,有绿色镶红边短打服、红色镶金边短打服、黄色镶红边短打服。领路人大多是身高较高的中年男性,头上包着红黄相间的头巾,身穿红色镶金边的短打服,手持铜锣开道。

乐队的演奏人员大多是成年男性,不同乐器的演奏人员所穿戴的服饰不同,如唢呐手头系黄红相间的头巾,腰系黄红两色的绸带,穿黄色镶红边短打服。其他演奏人员头系红黄相间的头巾,身穿红色镶金边的短打服。

二、陇西夹板舞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夹板舞是陇西农民的舞蹈,参与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在农耕的闲时进行舞蹈训练。农民舞是中国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田间小巷。从某种层面上看,包括夹板舞在内的千千万万的农民舞与我们这个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大国联系紧密,决定了这个农民人口占绝大数的现代国家的文化基因。我们所有的文化形式、思想著作无不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夹板舞更是如此。①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进程是农民不断试图解释人与天关系的过程,是农民试图优化完善自身生存模式的愿望的体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过去生产力低下,自然因素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很大。农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往往希望能有超自然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这种世俗目的,所以他们信仰、供奉玉皇大帝、释迦牟尼等各路诸神,为他们修建仙台道馆佛庙,为他们穿红戴彩庆祝生诞,这也是农民舞大多是祭祀舞的原因。也就是说,农民对超自然能力的信仰是为了满足耕地、播种、收割、贮藏等基本欲求,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直接体现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舞有很多,有的直接模拟农业生产动作,有的以祈求不涝不旱为目的,有的还会进行家畜的献祭。夹板舞主要是为了庆祝释迦牟尼的诞辰,是一种献祭舞,同样是为了祈求不涝不旱、子孙安康、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所以说夹板舞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夹板舞具有中国民间舞的共性,借助于民俗活动,实现了农民舞与农耕文明下人们生产、生活愿望的有效结合,人们通过舞蹈表达自身的欲求、愿望。尽管由于人文生态环境的不同,天水与陇西两地的夹板舞形态各有不同,是两地人们不同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但也只是农耕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三、甘肃陇西夹板舞的的文化功能

从上文中我们知道,夹板舞之所以能在农耕文化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②即农民的需要才是夹板舞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变迁而流传至今的原因。夹板舞不仅是身体素质锻炼,也是农民潜意识里弘扬、学习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内化成人们自觉的行为。对夹板舞的传承是因为人们需要它来延续前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尽管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这是传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因此,夹板舞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教化规范和调节娱乐的功能。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

传承包含传递和继承的意思,只有传递没有继承,文化不能得到有效发展;没有传递,继承也将无从谈起。既有传递又有继承,文化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传承强调民众的集体性,“传”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由一方传给没有从属关系的另一方,也可以由上代传给下一代,如师父传给徒弟、父亲传给儿子;“承”不仅是接收、承担,还包含承前启后的意思。“承”的一方有责任和义务来发扬其所接收、承担的一切内在或外在要素,并确保不在自己手中断裂。传承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每一方既是“承”方,也是“传”方,彼此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断交叉甚至重叠,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也是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传统文化传承的本质是文化与行为主体的不断发展再统一的过程,这种传承维系着传统文化的发展,确保了民族认同性。文化传承的本质包括:1.传承是一个再生产的过程,无数次的传承确保了文化不断被再生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演进。2.传承不是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民族群体性。3.传承具有不可选择性,每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强制性。4.传承具有自觉性、无意识性,具有保持民族认同感和内聚感的作用。5.传承具有较强的横向性,类似于人体基因的传递。③

夹板舞诞生于陇西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夹板舞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使得传统文化以夹板舞为载体在空间和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演进与发展,经过无数次的传承发展至今,符合文化传承的本质。陇西夹板舞与天水夹板舞的关系已无从考证,但夹板舞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的传播和移动却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夹板舞传承功能最好的例证。

上一篇:岭南传统民间舞蹈的广场魅力 下一篇:高校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