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时间:2022-10-03 11:02:36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一切基础学科的基础――语文,其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本内容和课程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求完整而是有重点地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通过课堂审美教育的各个环节去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从而进行语文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进入审美对象所蕴藏的完整意蕴等深层领域,调动其全部的心智能力,去开发、去创新,使其达到更高的层面,将审美活动推向更深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按照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审美创造能力,形成丰富而坚强的内在品质和健全人格的目的。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审美移情,挖掘美

所谓审美移情,是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身上去,创造一个蕴含了主观情感的审美形象。如一个人在观赏一棵古松时,古松的形象引起类似高清风亮节的联想,心中便隐约感觉到高风亮节常伴自己的情感。因为忘记了古松和自己是两件事,这个人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他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正是因为审美移情的作用,蜡烛才能为离人“垂泪”(杜牧诗),好雨才“知时节”而下,“红豆”才能“最相思”(王维诗)。学会审美移情,是培养审美智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审美移情,看山不过是山,看水不过是水;有了审美移情,山也有情,水也有意,青山绿水都成为意蕴深厚的审美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用美的范例去启发学生,让他们能于云卷云舒中见旷达,于繁花密柳中见生机,于满山红叶中见豪情,于松风竹音中见峻节。唯有如此,学生的目光才能日渐敏锐,心灵才能日渐丰满;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逐渐步入美的天地,沐浴在美的光辉之中。

二、发挥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在感知基础上的审美过程,它能使感受到的形象趋于鲜明、生动,使之丰富、完美起来。领会诗情画意的美,就需要想象及再造想象。审美想象是形成美感的重要因素,培养并发展审美想象能力,特别是创造想象能力十分重要,而学生往往缺乏一些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化教学,借助投影、录音、录像、光盘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开拓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强化审美感受,收到一般课堂教学难以收到的审美效果。如教学《敕勒歌》时,引导学生对辽阔旷远的草原产生想象,才能使之体会到草原人民自豪的民族感情。在教学时,可以自制一套有关草原特色的彩色投影片,或者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片,让学生对草原有一定的直观了解。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明白了“穹庐”就是圆毡帐、蒙古包,才能想象站在草原上环视四方,远处天野相连,整个天空呈现圆形,像“穹庐”笼盖四野,体会到以象征家的“穹庐”比喻热爱草原家乡的亲切感情;最后三句,也只有明白了“苍苍”是深青色、“茫茫”是浩瀚无边,以及“吹”“低”“见”几个动词的妙用,才能由此唤起深刻的阅读体验:草原深处不知还有多少牛羊,草原上还有多少美景,放牧者是姑娘还是小伙……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领会到草原人民热爱草原、热爱安乐生活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三、媒体展示,欣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感知、探索和理解。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让课文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唤起学生美的想象,引导学生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来的有关图片,如趵突泉、大明湖等,接着简单介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及作者老舍,由此导入新课。其中课堂的一个中心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济南冬天的温晴,想象作者饱含感情地用细腻的笔调描绘的阳光小山图、雪后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充分阅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柔和的阳光、秀气的小山、安详古老的济南城、羞涩的薄雪、可爱的小村庄……同学们陶醉其间,真切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山秀”“水清”,美的形象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他们自觉地对美产生了一种追求的欲望。

四、解析字句,理解美

不论是写景叙事,还是表情达意,汉字的运用无不发挥“意美以感心”的威力,能创造出优美的审美意境,产生感人的艺术效应。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去开展想象、联想,并深入到文章中的美妙境界中去徜徉。如教读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诗,可以运用解析词语的方法指导学生感悟诗中优美、精当的用词和极富形象的表现力。如词中用了一个“看”字来总领全句,体验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通过一个“万”字写出了江山之多;一个“遍”字写出了地之广阔;“染”字写出了枫叶颜色之绚烂;“漫”字写出了江面之宽阔;“透”字写出了江水之清澈等。教学时,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揣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精妙,更让学生深刻体味到作者的独具匠心,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揣摩意境,感悟美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育要注重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则常听到一些学生在诉苦,他们觉得难以从课文中发现美。实际上,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的范文,这些文章一般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型。由此可见,学生的审美美感的培养是有待教师进行引导的。因为不同文体和风格的审美视角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并指引学生如何去思考、去感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找出它的“景点”,再以这个“景点”为切入点,才能“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这首散曲的诗句中描绘有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即是四幅画面。在鉴赏这首散曲时,学生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每个意象来感悟出作品的意境美。但是这种体验是浅层次的,我们不妨再通过他们对该曲中所描绘的美的感悟,引导他们将想象美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然后再将他们所描绘的“美”进行交流,并鼓励他们各自阐述对曲中“美”的感悟。这样就进一步加深

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开发了他们的审美视野。

六、美读课文,品味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可以采用美读的教学方式。美读是审美的重要手段。美读训练,要求深入理解课文,并给以技巧上的指导。在美读过程中,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知语言的音乐性,它是一个对内容美和形式美综合内化的心理过程。如《春》一文的语言特别优美。它的美首先体现在句式的整齐上,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句式整齐,富有气势,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春天的美。全文以短句为多,活泼灵动,生动别致,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一连串的短句,一气呵成,勾勒出春天春草带给人的活力。这样的短句在文中比比皆是,它们与生机蓬勃的春天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文章最后的三个比喻句,想象新奇,生动形象,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如此种种,通过美读,令读者久久陶醉于朱自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之美中。美读过程就是审美过程,美读得越好,审美效果就越好。反过来,审美也作用于美读,脑中有了鲜活的形象,美读描述会更加生动;只有获得审美的感情体验,美读时才能读出感情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教师在“与生共舞”中成为学习者 下一篇:聚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