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如何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时间:2022-10-03 10:22:21

思想品德如何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摘 要]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所以思想品德课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TF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12-01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九年义务教育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 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 决“信”与“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 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 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 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 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努力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三部分:第十二课“增强自律能力”,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总结部分。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都是为了 达到完善自身,而个人心理品质的完善又必须注重个人的自觉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具有自律的能力。

上一篇:定子冷却水除氧调试 下一篇:采油厂安全管理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