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成了魔?

时间:2022-10-03 08:09:50

《西游降魔篇》中,陈玄奘的三个徒弟都从人成了“魔”。“魔”其实本就在我们自己心中,只在一念之间,你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

《西游降魔篇》里的三个徒弟,某种意义上分别象征着佛教中的“人生三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而从玄奘的口中也可以知道,他们真心本善,却因遭到误会或者伤害,从而积怨成魔。

可以说,“成魔”是三个徒弟对于既定的冷酷现实的无奈反抗――在我们身边,人们也有这样的习惯,既然柔软会被伤害,那么不如变得最坚硬,只要自己不再受伤――哪怕是以伤害别人为代价。

怨憎会

佛家把“怨憎会”――与怨憎者相遇的痛苦称为第一大苦,可见怨念会给人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圣经》故事中,创世纪后,人类语言相通,打算修一座塔直通上帝所在的地方。上帝为了防止被人类接触,就打乱了造塔者们的语言系统,致使世界上各个区域的语言不通,塔也就造不成了。巴别塔的故事,实际上是阐明了沟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在《西游降魔篇》中,沙僧最大的苦痛也是没有与怨恨者沟通的机会。他的善良被愚民们的误会所扼杀,救人却被误为伤人,被打致死,丢入水中受万鱼吞噬之苦,反过来自己也成为了“怨憎者”,积怨成魔,回来报复、吞食人类。在沙僧成魔的过程中,那些看起来仅仅是“误会”的原因,掩盖不了背后的悲哀。而在你我的生活中,这些事情都有可能变成真实的考验。

1 你的善意,是不是一定会被接收?

在生活中谁都无法否认,自己的善意能被旁人吸收多少,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吸收能力。执拗的人心中,都有一种不可更改的逻辑:只要我的主观是善意的,你不理解,也不应该由我负责。这个前提也就决定了我们思考问题的一个原则:事情的结果往往并不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更在于双方的沟通后的成果。

2 面对误解,你该如何自处。

沙僧被打死了。而电影中陈玄奘也因为试图说明真相而被道士煽动渔民差点被杀。误会的产生可能来自信息的不对称,也可能仅因为双方的主观立场,甚至是不同的个性。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冷静、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当其他人把你当做犯错的人时,你可能会觉得紧张或者忧虑,这时你自己也会因为急于表白而变得情绪化。保持情绪冷静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自己还原到情境之中。然后,再想想问题的起源是什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误会。过于主观的辩解往往被视为推托责任,结果是越抹越黑。

3 被误解后,是否怀疑自我。

沙僧的悲哀在于他连“从头再来”的机会都没有。而在职场中,我们可能遇到被误会却无法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沟通的渠道和方式思考,反而自我放弃。实际上,真正的症结在于如何让自己的善意被周围最大程度、最高效地感知,而不是直接通过结果来验证善意的正当性。谁都无法阻止,你可以变成美好的自己。

爱别离

猪八戒深爱妻子却惨遭背叛,故而发誓杀遍天下花痴之女子。尽管遭遇背叛看起来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但如果面临这种状况,你是否能平静地对待自己曾经付出的真情?

1 你的善意要求对等的价值回报?

猪八戒的悲哀在于,他对于妻子的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爱的回报,反而惨遭妻子的背叛。抛开婚姻上的道德伦理,也许在妻子心中,无论你多么厚重的爱都不能抵得上她追求自己的真爱。

现实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状况:也许你在付出时并没有设想对方的回报,而在需要对方时却猛然发现他能给你的与你心中的预期差距太大,这种失衡感会让你怀疑自己付出的价值和对方的真心。

人际交往并不是签订合同,权利义务都通过条条框框全部规定好。曾经有个描述东西方思维差异的段子是这样的:中国女孩深爱美国男孩,为了能够和对方在一起不惜与家人决裂也要远嫁美国,不料婚后生活糟糕,女孩哭诉:“我为了你放弃了所有,你却不能给我幸福。”男孩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的反驳则是:“你并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自己,在你选择的时候我并没有强迫你,而是你自我的判断和选择。”这个段子用在这里也不无道理。

2 被背叛怎么办?

首先要挽回损失。背叛通常都会伴随着损失,而人在遭遇背叛的时候容易陷入激动的情绪而把重心放在对背叛者的讨伐和自我懊恼中,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最重要的是先把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是吸取教训。哪怕背叛的确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因此怀疑自己的人际交往之道,你也要弄清楚为什么给了对方可乘之机,保证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求不得

孙悟空被困在五指山下500年,等着顿悟从而能逃出此地。但他对自由迫切的渴望也让他从未得到真正的顿悟。他诱骗玄奘将自己放出却多次失败,他好不容易从地洞中逃脱,却依旧逃不出佛祖的掌心。他犯的是三苦中的“求不得”。

1 你的偏执与变通

孙悟空的悲剧在于他向往自由,但是他的自由不为佛所容。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是偏执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得不到解脱。虽然他走上了取经之路,但电影也暗示,这只是一个征途的开始。每个人要得到彻悟,道路还有很长。

尽管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论调一直存在,但毕竟职场中能生存下来的偏执狂并不多,他们要么有强悍的工作能力让老板可以容忍,要么能自我催眠到不需要和任何人有交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要太死板、僵化,而要做一名灵活变通、适应性强的员工。当风险降临时,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灵活变通的员工对变化总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很快适应变化,而不是与之无谓对抗。

灵活变通其实很简单:与人为善,与人协作,在做事上愿意多吃点“亏”而已。灵活变通不是让你做个小滑头,而是做一个令人愉快、多才多艺且有用的人,做一个能积极面对问题并着手解决的人。同样,老板真正需要的也是轻松应对、反应敏捷的员工,而不是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家伙。

学会适应变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还是你的老板非常欣赏并期待你能掌握的一种技能。因此,对那些新的、看上去有些困难或你不是很认可的计划方案不要心存抵触,而要对它们的发展有一个心理预期,看看能否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让自己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2 你的着急和淡定

孙悟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出去,他认为自己想了500年的时间,绝对数量上已经足够顿悟,甚至可以让他在语言上表现出对于佛祖的“理解”。但从相对质量上他从来没有真正做到悟,他太着急出去,太着急顿悟,所以悟到的一直为“空”。

我们的社会过度强调绩效,逼出了一堆患有“急迫性偏执”病的人,“我的生活非常紧张,效率非常惊人,把自己的精力发挥到极限了。我害怕停下来,停下来会让我十分焦虑,忙碌中才会有安全感。可有时我真的不明白,这样忙碌的意义究竟何在?我们本来可以放下心思,却怎么也做不到享受人生。”

现代社会中,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些人习惯与高压共处,甚至潜意识还会习惯于在危机下工作的恶行循环。长期处在紧张、快节奏下,做时间的奴隶、绩效奴隶的“病人”,和正常健康人的状态背道而驰。

急迫性偏执对于急于追求效率的人来说,就好比滥用止痛药,他们在忙碌中获得刺激与力量,或许问题可以暂时得到缓解,却无法根本治疗。急迫性偏执其实是一种自毁行为,真正的需求未能满足,徒然以忙碌暂时填补空虚,一般的时间管理不但未能满足真正的需求,反而会使急迫性偏执病情加重。

德国时间管理专家罗塔尔・塞维特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四个方向的平衡:绩效、健康、人际关系、生命意义。也许我们应该像欧洲人发起“慢生活运动”那样,“与其说是一项运动,不如说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慢生活的本质不是懒惰,而是对生活的珍视”。也许那时才是真正的悟。事实上,慢并不会影响自己的效率,反而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美女注意!刺激不要脸上找 下一篇:现代企业人才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境